正文 第18章 文化創意是會展經濟發展的原動力(3)(1 / 3)

三、文化創意對會展的指數效應

創意指數是衡量“創意產業”或“文化創意產業”的創新性和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它可以用來衡量和評價一個國家、地區、城市、行業內創意產業或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狀況,分析其產業增長的各種影響因素,評價其產業競爭力。

(一)國內外城市文化創意創意指數

1.美國創意指數

美國Richard Florida教授在《創意階層的崛起》(The Rise of Creative Class)一書中提出了3Ts指標體係,即創意經濟的三個關鍵因素——技術(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寬容度(tolerance)。其中,技術指數由高科技指數和創新指數構成。高科技指數來自於米肯研究院的TECH-POLE指數,創新指數主要根據1990~1999年的年均專利增長狀況編製。人才指數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2001年的職業和就業調查,用創意階層的比例來衡量。寬容度指數用以下反映多元化或寬容度的指數來衡量:同性戀指數、波希米亞指數(藝術家、音樂家和藝人的相對集中程度)、熔爐指數(外國移民在總人數中的比例)。

2.歐洲創意指數

歐洲創意指數是目前全球範圍內最具影響力的創意指數。理查德·弗羅裏達與艾琳·泰內格莉將“3Ts創意指數”研究架構延伸至歐洲,並從歐洲實際出發,於《創意時代的歐洲》(Europe in the Creative Age)(2004)報告中進一步提出了“歐洲創意指數”。該指數包括歐洲人才指數、歐洲科技指數和歐洲包容指數三部分。

每一指標的取值範圍都是0~15,表現最好的國家是15分,其他國家通過與最好國家的比較,得到一個表現其實際差距的分數,並通過人才、科技、包容三個一級指標的綜合得分除以最大可能得分,便得到歐洲創意指數。

理查德·佛羅裏達和泰內格莉將“3T”架構應用於歐洲地區,並在分析架構的基礎上對中歐、北歐的14個國家與美國進行了比較,提出了“歐洲創意指數”(ECI)。盡管在對歐洲國家的“3T”研究中所運用的指標與在《創意階層的崛起》中的有所不同,但研究宗旨始終不變,即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取決於其吸引、保留和發展創意人口的能力。

但是,“歐洲創意指數”的指標體係在中國的運用存在適用性的問題,因為“歐洲創意指數”是建立在美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背景之下,美國的文化創意產業主要是依托其高度發達的版權產業,這與我國規定以及各地正在實踐的文化創意產業內涵有著顯著的差異;其次,有些二級指標等細化指標明顯不適合我國的國情,如衡量“包容性(Tolerance)”的“綜合多樣性指數”,就選擇了同性戀指數,這在目前的中國是無法被接受的。

3.中國創意指數

(1)香港創意指數

中國關於“創意指數”的研究,以香港地區為先。2004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委托香港大學文化政策研究中心做了一項數量化衡量香港城市創意的研究。該項研究提出了香港創意指數。該指數用來評價和反映香港作為一個世界大城市的經濟活力和競爭力,包括創意對香港經濟發展的貢獻。同時,該指數所用的數據以國際上通用的指數為基準,以便與國際比較,特別是適用於香港與鄰近地區和亞洲其他主要城市進行比較。

香港創意指數【3】在編製中首先借鑒了Richard Florida教授創立的美國3Ts創意指數。其中,創意階層人數、人力資本、研發支出等數據可以在香港人口普查和相關數據中找到,因此3Ts模型中的關鍵部分被運用到了香港創意指數中。但是,在采用Richard Florida教授的3Ts創意指數整體結構來構建香港創意指數時也遇到了困難,香港缺乏美國創意指數中寬容度指數的相關數據,例如沒有同性戀指數中同性戀人數的數據。因此,香港創意指數在整體設計上不得不對Richard Florida教授的3Ts的整體架構進行改良,特別是增加了與創意產業相關的經濟和社會文化參數,以作為新的指數或副指數。

香港特區政府認為現有的用於評價香港乃至世界經濟地位的大多還是傳統方法,所采用的指數有GDP、年度經濟增長、公共事業的開支、外彙儲備、生活開支、失業率,或在世界城市中香港的經濟競爭力,而僅有的這些,已遠不能顯現香港經濟日益依賴於“知識”、“信息”和“創意”的變化特征。為適應香港經濟日趨複雜的發展,應該設計一個能夠抓住基本經濟發展特征的概念性工具,2004年,香港特區政府委托香港大學文化政策研究中心為香港創意指數設計一個框架。2004年11月,相關成果以《香港創意指數研究》為題發表,其最大亮點是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5C”模型。即創意的成果、結構及製度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

(2)中國台灣創意指數

台灣創意指數的設立尚處在起步階段,可以說還沒有正式建立自己的創意指數指標體係,而是按照香港創意指數體係的基本構架,大體上畫出了創意指數體係的範圍,並應用台北市的具體數據(包括部分全台灣的數據)與香港創意指數的相關指標進行對比。2006年,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在台北市文化指標研究的基礎上,對照香港創意指數體係收集了台北的數據資料,東吳大學的研究團隊整理了上述研究成果,列出了數據對比表,用以描繪台灣創意指數體係的輪廓。

台灣創意指數在套用香港創意指數體係時,由於台灣與香港在社會經濟和文化方麵的差異,在個別指標上有所不同。例如,在經濟效益指標經濟層麵的創意活動中,台灣隻選取了專利方麵的指標,舍棄了其他指標;在結構/製度資本指標中,台灣隻選取了度量司法製度獨立性的指標,舍棄了對“貪汙的感覺”、“表達意見的自由”、“金融基礎”、“企業管理的能力”等指標;在社會資本的指標選取上,台灣隻選取了部分誌工(誌願者)的指標作為社會參與指標,舍棄了合作和社區事務參與的指標;在文化資本的架構方麵,台灣選取的指標與香港類似,但是比香港的指標更詳細一些,在考察文化支出方麵,台灣選取了政府在文化方麵的支出,台北市市民的捐贈及轉移支出,以及台北市市民在語言學習、音樂學習等方麵的支出等多個指標。就總體而言,台灣創意指數可以認為是對香港創意指數進行修改後在台灣的一種應用。

(3)上海創意指數

上海市市政府在借鑒了美國、歐洲和香港創意指數體係的基礎上,從中國國情和上海創意產業發展情況出發,建立起一套創意指數體係。

上海結合中國國情和上海特點,設立以促進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為主要特征的城市創意指數體係,使用上海市統計局公布的《上海市統計年鑒》以及2005年上海市經濟委員會和上海市統計局發布的《上海創意產業發展重點指南》,統計數據具有可獲取性和準確性,並能夠真實反映上海的實際情況,同時結合上海創意產業發展方向,主要選取對上海創意產業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因素作為評價指標。

創意指數確定了五項與創意效益相關的指標,共涉及33個分指標,它們是促成創意增長的決定因素。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創造力不斷隨產業規模、科技研發、文化環境、人力資源以及社會環境的價值、觀念、習慣和架構演變,同時也被規範。這五個方麵所積累的影響和互動最終將演變為可度量的創造力的成果,主要內容包括:產業規模、科技研發、文化環境、人力資源、社會環境。

上海創意指數指標體係為了使城市創意指數具有縱向可比性,在城市創意產業的計算中,將2004年作為基準年(設定2004年的創意指數的參考值為100),由此可以展現每年創意產業的變化情況。該指標包括了產業規模、科技研發、人力資源、社會環境、文化環境等五個方麵,根據各指標對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程度,所占權重分別為:產業規模指數占30%,科技研發指數占20%,文化環境指數占20%,人力資源指數占15%,社會環境指數占15%。每個指數內又各有數個指標,按照平均分配權重的原則,對每個指數內部的各指標的權重進行了細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