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正好·上高監司/劉時中
【叨叨令】有錢的販米穀、置田莊、添生放,無錢的少過活、分骨肉、無承望;有錢的納龐妾、買人口、偏興旺,無錢的受饑餒、填溝壑、遭災障。小民好苦也麼哥,小民好苦也麼歌,便秋收鬻妻賣子家私喪①。
【滾繡球】且說一季中事例錢,開作時各自與,庫子每隨高低預先除去,軍百戶十錠無虛。攢司五五拿,官人六六除,四牌頭每一名是兩封足數,更有合幹人把門軍弓手殊途。那裏取官民兩便通行法,赤緊地賄賂單宜左道術,於汝安乎?
【注釋】
①鬻:賣。
【賞析】
這裏選的兩段曲子是劉時中套曲《端正好·上高監司》裏的段子。該套曲子的開篇寫的是元代發生了一場罕見的大饑荒:“眾生靈遭磨障,正值著時歲饑荒。”這一年糧食罕有,物價日益上漲,奸商富戶自認奇貨可居,高價兜售糧草以獲取暴利,許多貧苦者餓死路中,乞丐成群結隊四處乞討。
這段“叨叨令”一曲中這樣寫道:有錢人仍舊屯田置地、喝酒嫖妓、買賣人口,沒錢的人注定要骨肉分離、忍饑挨餓、家破人亡。其實也是當時真實情景的描寫。根據《元史》的記載,元順帝至正十四年(劉時中生活的年代)的確有旱情發生,流民四起。劉時中應該是經曆了這段日子,見到途有餓殍才忍不住繪下這幅災民圖。當時官府曾下達過賑災令,但並沒有顯著成效。而事實上如果民眾能共渡難關,並不一定會死那麼多人。
作者在《端正好·上高監司》的曲子中塑造了一個“救世主”式的人物——高監司。劉時中筆下的高監司開倉賑濟,日夜奔走撫恤災民,懲治奸商和魚肉百姓的官吏,毫無偏私。他“愛民愛國無偏黨,發政施仁有激昂。恤老憐貧,視民如子,起死回生,扶弱摧強。天生社稷真卿相,才稱朝廷作棟梁。這相公主見宏深,秉心仁恕,治政公平,蒞事慈祥。可與蕭曹比亞,伊傅齊肩,周召班行”。劉時中甚至將高監司的仁慈和政績看做古人所謂的“仁政”,而且此人堪比蕭曹、伊傅那樣輝煌一時的良相名臣。
其實高監司此人在現實當中是存在的,因為《端正好》一曲是劉時中寫給高監司的萬言書。劉時中盛讚高監司的德行,其中不乏奉承的意思。因為他希望高監司能夠看到自己這封揭露地方政府營私舞弊的諫書。整個曲子裏揭露了當時的社會現象:時值災情嚴重時期,官商卻囤積大量紙鈔以供揮霍,攪亂市場正常經濟秩序,禍患鄉民。政府表麵上道貌岸然,出資出力,實則他們下發的紙幣一文不值,根本用不上。劉時中力捧高監司,實則企盼他能到朝廷進言,整頓地方吏治。
第二段“滾繡球”描寫的是官吏橫征暴斂和貪汙受賄的嘴臉。由於元政府對幣製管理非常混亂,官吏和商人夥同起來玩轉鈔法,鑽朝廷的空子,私下印製紙鈔,一旦有收益便可坐地分贓。按照衙門裏的老規矩,大官分大頭,小官得小錢。庫府官員、軍百戶、攢司、官人、四牌頭人人有份,連門軍、弓手這些看管人員都能拿到好處。官宦中所謂的“有錢人”還和商賈串通一氣印製假鈔,四處騙錢;一些官員甚至借朝廷的名義回收破損鈔票,聲明全部燒毀,實則偷拿出去再用到市場進入流通。官人、商人沒有成本地拿著“錢”到處揮霍,受苦的不過是毫不知情的普通百姓。這種無形的凶險比官、商直接奴役打罵窮人還要可怕。鑒於這種現象,劉時中希望高監司“青天大老爺”能將情況稟報朝廷,解決社會上種種問題,以免民眾生變,引發動亂。
劉時中並不是個憤世嫉俗的知識分子典型,但他的儒雅與悲天憫人,注定他的作品的時代基調。他一唱一吟,都是當時的貧苦者在死亡線上掙紮的血淚,在那時絕無僅有,後世也罕見。因而他的曲子有著元代的“史詩”的稱譽。
一曲《端正好》,充滿了劉時中的憤恨和傷悲,他滿懷希望,可是他也應該清楚到最後得到的必定是失望。生活在元順帝時期的劉時中,在對高監司發出勸言時各地已經出現小規模起義,起義若是鬧大,元王朝的根基必將不保。但一個高監司又能如何,就算他肯幫劉時中遞上諫言,可是腐敗已經滲透到了元朝廷內部,有道是上行下效,地方政府胡作非為其實不過是整個朝廷內部變化的縮影罷了。
蟾宮曲·懷古/阿魯威
作者簡介
阿魯威(生卒年不詳),字叔重,號東泉,蒙古族人。曾任南劍太守、經筵官、參知政事。能詩,尤善長作散曲,今有幾十支散曲傳世,散見於《陽春白雪》《樂府群珠》等書。
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①,橫槊曹公②。紫蓋黃旗,多應借得,赤壁東風③。更驚起南陽臥龍④,便成名八陣圖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東。
【注釋】
①釃酒:飲酒。②槊:長矛。③赤壁東風:指東吳周瑜在赤壁大敗曹操之事。④南陽臥龍:諸葛亮曾隱居於南陽臥龍崗,人稱臥龍先生。
【賞析】
不寫青青柳河畔的兒女情長,是阿魯威一生曲作的特色,阿魯威的這曲《蟾宮曲》是懷古之作。詩人也許是在燈下展讀史卷,也許是麵對滾滾東去的大江,俯仰今昔,心潮澎湃。因此,忽然發問:“問人間誰是英雄?”大有昂首天外,放眼千秋的氣概。由此詩人筆鋒一轉,將目光轉入波瀾壯闊的具體曆史畫麵。但凡了解三國英雄人物,應該猜得到曲中前三句話所說的是曹操、孫權和諸葛亮三人。世間誰是英雄?作者首先讓自己站在了赤壁之頂,睥睨天下,放眼千秋。蘇軾當年的赤壁一詞推崇的是意氣風發的周公瑾,然而,語調在急轉直上後卻於詞尾蕭條下來,道自己太多情,人生才會那般複雜。
這首《蟾宮曲》不同於蘇軾對人生無常的感歎,而是品評曆史名人。曹操在曆史上的正麵評價要遠遠少於負麵評價。竊國者、好戰者,這樣的名頭追隨曹操至死,後世很多文人也如此稱呼他。然而其雄踞北方,橫槊賦詩,“對酒當歌”,才情斐然,難道就不是風流人物嗎?阿魯威將曹操擺在了自己所寫之曲的首位,可以看出他非常欽佩曹氏的能耐。除了曹操以外,三國還有許多英雄於赤壁之地留下了華麗的倩影。諸如孫權。孫權於赤壁一戰穩固江東之地,自然也有王者風範。而臥龍先生諸葛亮更是身負奇才,以八陣圖退吳兵,神乎其神;輔佐劉氏,將蜀國治理得井井有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同樣也是人中龍鳳。魏、蜀、吳三分天下,三人居功至偉,各不遜色。
作者在曲中的稱讚至此戛然而止,並無任何興歎之語。其實,他是不想發出任何歎息,因他正麵臨人生最美好的時光,是該有所作為時刻,所以他僅僅描述三國英雄的胸懷和業績,無論曆史給予他們何種褒貶評價,他們能在三國時代赫然橫空出世,必有其過人之處。作者其實隻想效仿其一,一展自己的才華。然而阿魯威亦未必總是仕途順利,他也常有多愁善感之語,例如“斷送離愁,江南煙雨,杳杳孤鴻”。但他的曲子始終充滿了“水落江空”、“日暮江東”的豪氣,在離愁別緒的悵然中,依然不減風采。
阿魯威身在官場,前半生可謂意氣風發。他才學過人,仕途順利,言辭間免不了豪興勝人。可是他偏偏喜歡戰國浪漫詩人宋玉的詩,覺得宋玉的詩歌沉鬱博大,內容厚而不冗,因而他自願追隨這種風格。不過,因為他是北方人,是以他的詞曲裏亦存在豪邁的風格。一半沉鬱一半豪放,使阿魯威的曲子“如鶴唳高空”,既動聽,又能將人帶入淩雲之端,感受爽朗的氣質。
醉太平·寒食/王元鼎
作者簡介
王元鼎,字裏,生卒年均不詳,約1302年在世。天一閣本《錄鬼簿》在“前輩名公”中列有其名,稱“王元鼎學士”。《太和正音譜》把他列入“詞林英傑”中。現存散曲小令七首,套數二套。
聲聲啼乳鴉,生叫破韶華①。夜深微雨潤堤沙,香風萬家。畫樓洗淨鴛鴦瓦②,彩繩半濕秋千架。覺來紅日上窗紗,聽街頭賣杏花。
【注釋】
①生:偏偏。韶華:美好時光,這裏指春光。②鴛鴦瓦:成對的瓦。
【賞析】
王元鼎的這曲《醉太平》是他慣有的風格——溫柔繾綣。農曆三月初,也正是清明前的那段日子,人們稱其為寒食節。“聲聲蹄乳鴉,生叫破韶華。”韶華是指美好的春光。此句描寫剛剛出生的小鴉最愛挑這個時間放聲鳴叫,宣告春天即將離開,夏日便要到來。經過一夜春雨潤萬物之後,花香深入小巷人家,喚醒了人們萌動的心靈。民間都認為“春雨貴如油”,其實不無道理,冰封大地之後,渴求水分的萬物一得到點滴滋潤,當然爭先出土,一嚐春天的滋味。在這種氛圍下,不雅致的事物亦變得雅了起來。王元鼎甚至注意到了被雨水洗刷得晶瑩剔透的樓上鴛鴦瓦,還有院中隨風微微蕩動的秋千。就在此時,被洗淨的天際升起一輪紅日,街頭傳來了叫賣杏花的聲音。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這是陸遊的名句,被王元鼎化用成了《醉太平》的最後一句:“聽街頭賣杏花”。這一化用,令全曲瞬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有時候,後人在前人的詩詞中常能覓得“芳草”,放入自己的文章當中,成了文章的點睛之筆。
元英宗至文宗年間(1321—1332),朝廷翰林院中先後有兩個非常出名的學士,一個是阿魯威,另一個便是王元鼎。前者是蒙古人,一心傾向漢文化,偶像是寫下《九辯》的宋玉;後者據說是漢人散曲家,也有人說其是西域人士王元鼎,後人筆誤才給他換了名字。不管怎樣,這兩個人皆是飽讀詩書的名士,至少他們的學士和內涵得到了朝廷的認可。
原本兩人並不相熟,但是在一個女人的心目中,他們二人站在了同一個天平之上。這個女人便是當時的名妓郭氏順聊。元代前期三大雜劇、散曲的歌唱大家包括順時秀、朱簾秀和天然秀,而順時秀指的便是郭氏。郭氏容顏秀麗,姿態嫻雅,性格溫柔可人,她所唱的閨怨劇經常流行於大江南北,轟動一時。阿魯威對郭氏非常迷戀,隻要一有時間就到青樓裏聽她的戲,二人私下也常坐下來喝酒聊天,阿魯威一心把郭氏當做紅顏知己。有一次阿魯威聽人說郭氏很欣賞翰林才子王元鼎,便去找郭氏問個清楚,想知道她到底更喜歡誰,但是又不好意思開口,於是拐著彎地問:“郭小姐,我寫的詞和王元鼎相比,你覺得誰寫得好?”郭氏啞然一笑,心知他要試探自己的心意,於是淡淡地道:“如果要是比治理國家、整頓地方的能耐,自然王元鼎是比不過大人了;不過若言風花雪月、兒女情長,王元鼎自然比大人懂得憐香惜玉多了。”阿魯威聽完一怔,隨即哈哈大笑。郭氏這個回答,可謂絕妙了。如果說做大事,是他勝了一籌,這種誇獎對男人來說自然再好不過,哪個男人想被女人說成沒有能耐的主兒。然而郭氏又說自己不懂憐香惜玉,看似貶低,實際上是怪自己太不解風情,給人的感覺自然是郭氏對二人的好感實在是相媲無偏倚的。
確實,端從這一曲《醉太平》,便完全可見王元鼎曲風的迤邐柔美,王元鼎的寫景曲子有名,閨情詞更是出色,但若是與阿魯威比起來,王元鼎的柔情似水的確欠缺了男子漢大丈夫應有的曠達胸懷。
鸚鵡曲/白賁
作者簡介
白賁(生卒年不詳),字無咎,元代文學家,南宋遺民詩人白挺的長子,也是元代最早的南籍散曲家之一。
儂家鸚鵡洲邊住①,是個不識字漁父。浪花中一葉扁舟,睡煞江南煙雨。覺來時滿眼青山,抖擻綠蓑歸去。算從前錯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處。
【注釋】
①鸚鵡洲:在今湖北武漢西南長江中。
【賞析】
此曲的大意是講一個居住在武昌城外鸚鵡洲的漁翁,每日以打魚為生,靠天吃飯,過著無拘無束的生活。作者白無咎本名白賁,是元代有名的大文人,乃白樸的仲父,無咎則是白賁的字。在當時白賁的曲被廣為傳唱,是梨園眾家最好吟唱的曲子。禦園秀的《鸚鵡曲》意思雖然簡單,但是如果按照地方語音發唱腔,“父”、“甚”、“我”這三個字就會特別難唱,和樂之後常常無法將音調發得圓滿,但若真是唱得好的話,又特別好聽。禦園秀非常精通這些艱澀的調子,是以成為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