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教育自然不同往日,有很多新概念和好的東西。但******時代的教育本質不能丟!時代變了,但師德師魂不能丟!紀實性小說真切地記敘了一位教師在教育危難時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把一個“後進班”轉變為一個“三好班”的極其艱難可歌可泣的曆程。小說中的浦老師堪稱我國教育界的焦裕祿。大量生動的細節描寫真實到令人吃驚的地步,像一幅幅現代畫卷鋪展開來。但現在人腳步匆匆可能靜不下來心讀。如果有慧眼識珠者將其改編成影視作品,那敢情好!
作者介紹:作者周哲波,曾用筆名春草,1948年出生於安徽肥西一個農民家庭,曾做過12年中學語文教師,10年班主任,四年大學語文兼職教授,23年安徽人民出版社中、英文圖書編輯。中青年時代有多部小說散文和英譯著作問世,係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怎樣做好一個班主任?一個班級,一個社會細胞。在這裏沒有刀光劍影,大起大落,卻有心靈的顫抖、細節的驚人。小小班級,每一步都連著社會風雲、家庭脈搏。何為“素質教育”?一個大膽嚐試!
寫在前麵
1977年秋,我將這部書稿拿給一位成熟的作家看,他說能寫成名著,但要“加水”。所謂“加水”,就是要增加其鬥爭性和故事性。我沒有聽從,把它擱了下來。20年後,1999年秋天,這位作家來我家時又提及其事。我又沒有聽從。究竟為什麼,我一時也說不清。
但我最大的願望還是想讓它問世。因為我對它的記憶太深刻了,它是我青春熱血的結晶。1974年春,我當了一個特別差的“後進班”的班主任。於是我立誓要把它轉變過來。為此我竟忘了日夜思念我的母親。她因為我弟弟的親事,付不起媳婦家的“彩禮”;又因半年多未見到長子我,終於在貧困的農村破草屋裏懸梁自盡了。我是佩帶著黑袖章與班裏同學們共渡“難關”,硬把一個“三差”的後進班轉成一個“學習好、紀律好、勞動好”的先進班的。當我在介紹先進班主任工作經驗時,我首先想到的是我對不起我那善良而不幸的母親,她死時才49歲。
時過境遷,我不想作任何修改和添增。真是天意。1979年我結婚不久,一天晚上小陋室失了火。這部手稿是我從火焰中搶救出來的。稿紙邊燒焦了許多,卻一個字也沒有燒掉。我現在將它原封不動地獻給讀者吧。讀者透過它可以看到當時的生活縮影和政治“烙印”——這能算是一部紀實性小說嗎?
周哲波1999年秋
第一章班級日誌七十則
一
1974年。
9月。浦湘波擔任了初一(3)班班主任。原班主任陸月瓊暑假回老家上海治病去了。上學期浦湘波是一(3)班的下班老師,原任班主任不在,他對這個班的情況也比較熟悉,不叫他擔任,叫誰擔任呢?
校黨支部書記豐成和浦湘波交談時,浦湘波為難地說:“書記,還是另挑一個吧。我才到教育戰線工作沒有經驗,又年輕,冒冒失失的,把一個班交給我不好帶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