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功之有”等於“有何功”,“之”複指提前的賓語“何功”。“夫子之謂”等於“謂夫子”,即“說得夫子”,“之”,複指“夫子”。“何芋是甘”,等於“甘何芋”,即“覺得什麼芋甜”。“是”複指“何芋”。
有時,還可在前置的名詞賓語前再加上“唯(惟)”,構成“唯(惟)……是(之)……”的格式,“唯(惟)”是“隻”的意思,表示前置的賓語具有唯一性,這樣,此格式強調前置賓語的意味就更顯豁然了。例如:
④唯餘馬首是瞻
(《左傳·襄公十四年》)
⑤惟陳言之務去。
(韓愈《答李翊書》)
“唯餘馬首是瞻”等於“唯瞻餘馬首”,“惟陳言之務去”等於“惟務去陳言”。“是”、“之”複指提前的賓語。成語“唯利是圖”、“唯命是從”即屬此格式。
四、介詞“以”賓語前置
介詞“以”的賓語,不管是代詞(不必是疑問代詞),還是名詞,往往可以直接放在“以”的前麵,不受語法條件限製。例如:
①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詩經·衛風·氓》)
②餘是以記之。
(蘇軾《石鍾山記》)
“秋以”等於“以秋”,即“拿秋天”。“是以”等於“以是”,即“因此”。
練習十一
指明下列句子賓語前置的類型。
①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②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③先生複縛置囊中,肩舉驢上,而狼未之知也。
④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
⑤盜者孰謂,謂陽虎也。
⑥何由知我可也?
⑦胡為至今不朝也?
⑧率師以來,唯敵是求。
省略
同現代漢語相比較,古代漢語句子成分的省略要多些。所以如此,一是受古代書寫條件所限,力求簡短。二是古代行文崇尚簡潔、精練使然。三是為古代漢語內部的一些特有現象所決定。翻譯時,為了準確表述文句的內容,也為了照顧現代漢語行文的習慣,我們需將凡現代漢語不應省略而古文中省略了的成分補譯出來。
下麵,我們將古代漢語中幾種特有而且常見的省略方式簡述一下。
一、主語省略
我們知道,古代漢語的第三人稱代詞“其”、“之”不能作單句的主語,故現代漢語需用“他”(或“她”、“它”)作主語的地方,古代漢語就隻得常常省略了主語。當然,也可重複名詞作主語,但那樣會使文章顯得呆板而且鬆散。同時,古代漢語主語省略的方式也非常靈活,除了常常承前句的主語而省略外,還可按自己特有方式省略。例如:
①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天下諸侯)從散約解,爭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製其弊,追亡逐北,(天下諸侯)伏屍百萬,流血漂櫓;(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賈誼《過秦論》)
②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草木)盡死;以齧人,(人)無禦之者。
(柳宗元《捕蛇者說》)
例①的第一處主語省略“(天下諸侯)從散約解……”是承前麵一句的主語而省。這種方式是古今漢語相同的,也是常見的。但是,例①後兩處主語省略,“(天下諸侯)伏屍百萬……”和“(秦)因利乘便……則都是承前麵隔句的主語而省略,這種方式為古漢語所特有。例②主語的省略,則相對單一,都是承前一句的賓語而省略。這又是古漢語所特有且常見的主語省略的方式。
二、謂語省略
謂語是句子表情達意最主要的部分。在現代漢語中謂語一般是不可以省略的。而在古代漢語中,卻有不少省略謂語的例子,隻是不像省略主語那樣普遍。例如:
①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左傳·曹劌論戰》)
②“陳勝自立為將軍,(立)吳廣為都尉。”
(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③躬自厚(責)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論語·衛靈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