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老屋古樹(一)(1 / 1)

從高空鳥瞰大地,在中國地圖——大雄雞的翅膀下,有一條白龍江。白龍江雖然並不寬闊,但也是波光粼粼,江水激蕩。她彙入長江後,日夜奔騰不息,向東方大海浩浩蕩蕩流去。

在白龍江北岸,有一條蜿蜒起伏、綿延數百裏的高山丘陵地帶。這群山中的主山脈,名叫青龍山。青龍山既有高山幽穀,也有低矮的小丘。深山幽穀中的古鬆老柏,由於受溫暖的氣候、充足的陽光和豐沛雨水的滋潤,枝繁葉茂,蒼翠欲滴。矮丘上,都是整山整片青青的竹子和鬆樹。風從梢頭吹過,隻聽濤聲陣陣,令人心曠神怡。山腳下平緩的山地上,時有狐狸、野兔、山雞出沒。雜樹叢中,小鳥啁啾,相互應答,音轉悠揚。

青龍山主峰昭陽峰,聳立在北山。映陽泉從半山石縫中流出,在懸崖上掛起一條細細長長的白練,直泄山底下的龍潭,嘩——,打一個旋,緩緩漫出。這清澈、甜絲絲的泉水,一部分澆灌著青龍衝的田地,一部分經金泉河向山外潺潺流淌。

青龍山,青龍山,真像一條巨大的青龍。千萬年來,她靜靜地卷曲著,舒適地臥躺著,懷中自然形成了一個小小的盆地——青龍衝。

青龍衝有一座村落,名叫青山村,居住著華姓幾十戶人家。

青山村背靠青山,三麵被水汪汪的泥田圍繞著。村前有一口大水塘,把青龍山、青山村的倒影,映入自己那清澈的水中。

金泉河從小盆地中間流過,扭來擺去,日夜唱著無名小曲。每年村民們把從山上伐下的竹朩,紮成竹排和木排,等到金泉河漲水季節,把竹排朩排推到河水裏,竹排朩排順流而下,直接流放到白龍江邊的清水鎮去賣。

金泉河上修了個圓拱小石橋,名叫龍心橋。橋麵是用本地的長青石鋪建而成的,中間的那條青石已被獨輪車的車軲轆碾出了深深的一條槽。小石橋兩邊設有石攔,南北橋頭石攔上安裝著用青石雕成的四隻頑皮可愛的幼獅,把小石橋裝點得古樸而生動。

一條沙石山道,從橋頭向黛青色的青龍山山凹中鋪伸展延出去,越過青龍嶺,把青山村和山外串聯起來。

連接村口和龍心橋的是一條用毛料青石鋪成的不寬的石路。路兩旁都是水汪汪的泥田。

青山村是祖傳老屋。白牆青瓦,山牆三丈多高,老秤三十斤的大青磚,從牆根砌到屋頂。碗口粗的屋梁,壯漢腰粗的木柱,雕花的滴水沿,高高的簷角,處處都顯示出它的古樸、自然、典雅和結實。

村子坐北麵南。踏上幾級石台階,推開寬大、結實而沉重的大門,就進入村中的核心——村堂。

村堂屋為三進建築。跨進大門,進入門廳;過門廳,就進入四柱三開間的一個大廳,名為過廳,是村民聚會議事的地方。

過廳寬大,抬頭看去,穿枋架構,梁上隱約可見描金圖案。正麵橫枋上掛有一幅大扁額,題有“昭陽青山”四個金色大字。兩邊立柱上嵌有一幅對聯,可惜年久失修,金粉脫落,已無法辨認齊全了,隻有上聯的“崇德尚義名垂千載先輩……”和下聯的“至善修身造福安民後人……”幾個字依稀可辨。

過廳的北牆,有一個邊框用白玉石做成的大石門。這石門的石框安在一塊長方形的大石坎上,上麵被磨得平光溜滑。夏天,由於此地通風,加上石麵冰涼,是伢子們中午吃飯時的好地方。每當午飯時間,伢子們都端著飯碗,流著油汗,並排坐在石坎的兩邊。沒有搶到坐位的伢子,就從家裏拿來一個小馬凳,靠坐在石門旁邊。他們邊吃飯邊吹牛皮,一會兒功夫,身上就涼了,汗也幹了。

邁過大石門,進入一個“四水歸堂”的天井。若天氣晴好,站在天井裏,抬頭向天上望去,白天可見天空飄動的雲彩,晚上可見月亮和星星。天井又名“聚財廳”,地下設有暗溝通往村外,即使天下暴雨,加上四邊屋麵上的雨水落下,天井裏也不見積水漫溢。

站在天井裏,回身南望,隻見大石門上方牆麵,嵌有一塊長形的白玉石,上刻“耕讀傳家”四個大字。轉身朝北看,那裏是供奉廳。推開一排八開的雕花格木門,抬頭可見正麵牆上貼著“天地君親師”五個鬥大墨字。雖身居深山,青山村人也很能緊跟形勢的,自從愛新覺羅.溥儀被拉下皇帝寶座後,這“天地君親師”就改為“天地國親師”了。

供奉廳的整個北邊牆麵,都擺放著祖宗的牌位。從上到下,從過去到現代,形成一個塔形。那供奉在塔尖上的,大概就是青龍山華氏始祖的牌位吧。祖宗牌位下擺放著一個碩大的供桌,上麵安放有香爐、燭台、銅磬等祭祀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