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界有這樣一個說法,當時就很值錢的東西,現在仍會很值錢;當時不值錢的東西,現在還是不值錢。
明清時期,皇帝集中了全國最優秀的製瓷人才到景德鎮,專為皇家燒製瓷器。這一時期的官窯瓷器不計成本,極為精良,在當時就身價不菲。在近年的一些拍賣會上,明清官窯瓷器的精品動輒拍出數千萬元的驚人價位。而一些民用陶器、瓷器,因做工較為粗糙、沒有什麼工藝價值,當時也隻賣幾文錢一個,直至數百年後的今天,其收藏價值仍然不高。
收藏品的價格彈性很大,即使是同一件收藏品,其價格也會因人、因地、因時而異。有的藏品可能收藏價值並不高,但有人出於特殊愛好,有人為寄托某種特別的感情,有人為了配齊係列藏品中的缺品,卻視其為珍寶,不惜以大價錢購得。
由於各地的收藏氛圍、購買能力不盡相同,一件藏品在不同場合的“身價”可能會有很大懸殊。“地區差”因此便成為精明商人的生財之道。例如:某國畫大師的一件作品,多年前在一般小城市的拍賣會上成交價僅1萬元,在大城市則拍出了6萬元,再拿到北京,成交價變成了幾十萬元。
收藏是件很奇妙的事,既被人稱為花錢的“無底洞”,有多少錢都能投進去;但同時也有人說,錢少照樣能搞收藏。其中訣竅就在於要學會以藏養藏,即以有限的資金投資於有升值潛力的藏品,在適當的時候兌現收益,再進行下一次投資。長此以往慢慢積累,收藏的資金投入才會逐步減少,藏品才會逐步增多。
第169天收藏古玩時的“三戒”
收藏古玩時應該遵循的原則是“隻看貨,不聽話”。如果你沒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對要買的東西能拿七成主意,就算專家在側,也照樣會有風險。因為專家也有局限性,走眼的事就難免發生。而那些賣主的話,就更要大打折扣。
——北大財富課理念
王某與李某是發小,李某現在專門做古玩收藏生意,而王某則是廣告公司的老總,收入頗豐。一次偶然的機會,王某從李某手中一次買下百萬元人民幣的“清代”古玩。沒過幾天,卻就要求李某退貨,原來王某從李某手中買到的全是“潮”貨,而李某也是從他的小舅子手中淘到的這批“寶貝”,出於親戚關係,也根本沒在意東西的質量。發生此事後,李某也很是無奈,但麵對王某氣憤的態度,也隻能按照規矩收了幾萬元“手續費”後答應退貨。最後二人鬧得不歡而散。
針對上麵這個例子,我們就來說說古玩收藏時的三戒,希望大家在收藏古玩時引以為戒,不要招來多餘的麻煩:
第一戒:戒衝動
投資,是理性行為,是建立在對投資領域豐富經驗和對投資項目充分論證基礎上的。自己本身就外行,又沒有冷靜研究和谘詢的過程,風險可想而知。
藝術品投資也是同理。而且,藝術品還有它的特殊性。可以說,它基本上“拒絕”外行投資。如果你不真心熱愛藝術品,不以追求美的情感去接近她,不多年浸潤其間,把辨析其藝術價值和真偽優劣變成一種近乎本能的感覺,而隻以買彩票的心理想一夜之間靠它發財,套用老百姓一句話叫:沒戲。而衝動,恰來自這種無知。
第二戒:戒僥幸
收藏圈子裏有個人人都說的話題:“撿漏兒”。所謂“漏兒”,是指某件藝術品價格嚴重背離價值。這是社會環境影響和買賣雙方心理與能力錯位造成的。而“漏兒”隻可能發生在內行之間,它實質是買賣雙方藝術鑒賞力和市場洞察力的角鬥,而贏家一定是“道行”更深的買主。因此,在藝術品市場,“漏兒”永遠有,但卻永遠不屬於外行,因為連真假高下尚難分辨,根本不可能看出什麼是“漏兒”。
第三戒:戒輕信
對古代藝術品的選購,“過來人”有一句箴言:“誰的話也不能全信。”意思是如果你沒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對要買的東西能拿七成主意,就算專家在側,也照樣會有風險。因為專家也有局限性,走眼的事就難免發生。而那些賣主的話,就更要大打折扣,應遵循的原則是:隻看貨,不聽話。越是信誓旦旦的說詞,越要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