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02年開始在“翻山越嶺”電視台入職以來的鄭晶,如今算是個台柱子。在十幾年從業生涯裏她報道過幾個重量級的社會時事新聞。之所以能成為新聞記者行當裏的佼佼者,這跟她過人的膽識和不輕言放棄的軸勁不無關係,為此她也給台裏爭得過不少圈內的“第一手資料”。
兩千零五年那時候為揭露一起翻印人民幣假鈔的犯罪窩點,鄭晶深入虎穴,扮成一名假鈔流通鏈上的“拉單員”,用德國進口的貓眼針孔攝像機隱藏在假發當中,拍攝下假鈔輸送“產業鏈”的前世今生,成為了當時新聞界轟動一時的“爆炸頭條”。警方也因為她所提供的線索,步步為營,在窩點周邊布下天羅地網,在證據確鑿之下將這群犯罪團夥一舉擒拿。為此警方也授予了她“人民騎士”的稱號。這是鄭晶在記者這條道路上的首戰告捷,但她真正的使命也才剛剛開始。08年北京奧運會舉國同歡,可以說個個電視台都爭相恐後地報道這空前的盛事,沉浸在整個國力富強和競技刺激裏。而鄭晶並沒有隨波逐流,她明白這個背景下能湧現更多更優秀的外景記者將報道做得非常吸引眼球,震撼人心。所以在這一場浩蕩波瀾裏自己沒有必要再去充當一朵翻滾的浪花。鄭晶反而將目光轉向了由群眾匿名檢舉取得的“新聞情報”----桂花巷13號女性受賭徒丈夫家暴十年忍氣吞聲。鄭晶被這一經世罕見的家庭故事所吸引,在她強烈敏銳的記者嗅覺下,她懷著一份人文精神和同情走進了桂花巷,走近那位受害女性的心路曆程。經過三個月的親曆接觸,鄭晶與被家暴的婦女已然成為了摯交。婦女願意向她吐露出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她還愛著她的丈夫,即使他嗜賭,即使他因為錢而對她拳腳相加。因為有愛,所以十來年過去了,她依然對他不離不棄,對這個家還有孩子不離不棄。為此,鄭晶經過該位婦女的允許,將她匿名為“淑芬”寫成了長篇紀實新聞,最終由台長丁鬆引薦將稿子發表在了最具實力的人文期刊《永不消逝的電波》連載了十五期。2012年,台風“海葵”在國內沿海登陸,生在東海之濱的鄭晶目擊了史上最強勁的風暴來襲。整個電視台由於受狂風暴雨的影響,信號接收屢屢受挫,台長不得已讓半數以上的員工放假休整待命,而鄭晶並不在其中。她反而認為,正是在危急的時刻才能最好地體現自己作為新聞人的價值。她約上“鐵搭檔”攝像屠蘇奔赴狂風席卷的街頭和被暴雨浸沒的村莊,他們一步一腳地行走,帶著像樹葉般隨時可能被飄零的渺小和像水珠般隨時可能被吞噬的危險,向自己終極的目的不斷進發。他們的付出最終贏得了“翻山越嶺”電視台全體同仁的肯定和讚許。台長丁鬆亦是滿懷欣慰,賦予了他們在新聞部裏最高的榮譽--讓他們單獨成立“采編部”,允許獨立自主完成新聞報道並且擁有自己終稿審核的權利。
鄭晶和屠蘇的組合十分默契,他們采編部門裏除了他們這兩個靈魂人物,還有孫起、潘央央、郭量三名工作剛起步不久的媒體人。孫起是半路出家,原先是小企業主,自己開廠風光一時,後來他和幾個弟兄為爭家產鬧得沸沸揚揚,甚至大打出手。這件事被當時在寫“中小企業未來之路”經濟時評的鄭晶撞見,之後鄭晶便與孫起相識,他們在探討時事、分析社會現象和經濟走勢等等方麵互相取得了較多的認同感。伴隨孫起在家族風波之後,孫起將廠子放手給了兒子打理,自己則出資十幾萬願意投身鄭晶新聞采編部的發展工作,為他們部門的攝影設備和辦公環境建設及員工開支做持續有力的後盾。潘央央則是廣播電視大學初出茅廬的倔丫頭,在上學期間就對社會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漠進行過新銳視角的探索,並做成一部影集,也就是後來鄭晶麵試她時錄用了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丫頭的真正原因。至於郭量,從事報業工作起家,隨著紙媒遇冷時代的到來,他不得已為自己的前路奔波,輾轉來到“翻山越嶺”電視台,從小小的文案編輯做起,後被鄭晶發現,隨著鄭屠獨立編輯部成立用人在即,鄭晶便向台裏申請將郭量收歸了麾下。這個編輯部雖然室陋人微,但目前的五個人還是齊心一股。基本工作已然開始穩步有序的開展起來,他們踩上整個時代媒體業務跳動的脈搏,向每個人的個人成就吹響了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