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活動篇2(1 / 3)

那一段最美好的時光

回顧一路走過的教育生涯,最值得回憶的要數在文化路小學工作的時光。

我於1988年從皇姑區轉入沈河區文化路小學擔任德育主任。當時文化路小學是一所在社會上聲譽極高的名校,教學質量堪稱全市第一,學校各項工作都極具影響力。學生活動轟轟烈烈,每一項活動開展得都是紮紮實實。記得我們召開了以科技為主題的藝術節,曆時一周,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的反響。藝術節上學生的歌舞表演,教師的時裝表演,校園內學生美術書法作品、科技作品都給與會領導及同行留下極深的印象,受到讚揚,報紙、電視台都作了大幅的報道。

每年的暑期學校喜事不斷,東北育才錄取通知書紛遝而至,許多學生考入東北育才學校。同時我校升入育才的學生通過高考考入理想學校後育才發回來的喜報也連續不斷郵到我校……

2002年9月受教育局指派,我來到二經二校擔任副校長工作,2004年調入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盡管工作單位發生了變化,但文化路小學務實的工作作風沒有變,以至於這種工作作風一直伴隨我,讓我取得了許多成績。今天在文化路小學50周年校慶之際,我作為曾在此工作過的教師,衷心地祝願文化路小學明天更美好!

鎖定情緣 品味現在

22年前的夏天,我帶著對教育夢想的追求,伴隨著燦爛的陽光和溫馨的花香,來到了沈河區文化路小學——沈陽市的一所名校,成為文小大家庭中的一員。當我踏進校園的一瞬間,我感受到了愛的芬芳,看到了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真誠的微笑,體味到每個人心中所蕩漾著的幸福。從這一刻起我知道夢即將在此起航了。

22年瞬間即過,卻讓我有了很多的回憶,往事如煙令人回味。清晰地記得與我們第一個見麵的譚鳳珍校長,她的熱情、樸實和善良深深地打動了我,仿佛依偎在母親的身旁,讓我有了一種家的感覺,親切的話語如涓涓溪流潤入腦海、浸入心田;清晰地記得李金茹副校長第一次聽我課,課後給予我的指導性建議與高度評價,讓我對自己的教學充滿了無比的自信,為我今後的教學生涯鋪墊了堅實的基礎;清晰地記得第一次參加優秀課的評比,李蝶華主任耐心細致地引導,不厭其煩地聽試教,當我對參評方式即8課教學內容在上課頭一天抽一課參賽感到不安時,是李主任耐心地勸導我,不斷地激勵我,讓我有了信心,一舉獲得區、市優秀課獎,進而榮獲省級優秀課一等獎。當我從校長手中接過榮譽證書時,我感慨萬分;清晰地記得1991年我擔任學年組長時,申琳波書記的鼓勵話語:“你是學校最年輕的學年組長,一定要幹出樣來”。為了不辜負校領導對我的殷切期望,我帶領年組同誌,學校工作事事走在前,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成績……22年的工作、22年的點滴進步,讓我從一名普通的教師走上了中層、校級崗位,這一切都凝聚著幾代校領導的培養教育。每一位教師幫助了我,積澱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文化路小學培育了我、鍛煉了我,讓我日趨成熟,成為了一名優秀教師、一名優秀共產黨員、一名區政協委員。

今天,我離開了工作22年的文化路小學,來到沈河區大南三校,離開了熟悉的環境,來到新的環境,一切都處於“新”的狀態—新環境、新崗位、新班子、新同事……我的工作環境變了、工作崗位變了,但無論走到哪裏,我依然以我曾是文小的一員為榮耀,因為那是我工作的第一站,那是我成長的沃土,那是我教育生涯的根,那是我飛翔的羽翼,那是我值得回憶、值得回味的家。在即將迎來文小50年華誕之際,衷心地祝願文化路小學明天會更好!

教師征途上的起點

“集中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精力,把今天的工作做得盡善盡美。這就是給明天最好的回答。”這是我工作以來鞭策自己的座右銘。

2003年畢業後,我從一個校門邁進了另一個校門,不同的是一邊是做學生,一邊是當教師。來到文化路小學,成為了一名音樂老師,這裏是我的事業、我的生活、我的追求的開始,可以說文化路小學是我教師征途的起點。

剛剛走出校門,我有著初登講台的不知所措,也有著初為人師的意外感動……是文化路的領導、老教師們不厭其煩地從專業知識、教學過程、師德觀念等方麵對我加以指導,讓我對教育事業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使我很快地就融入到文化路小學這個和睦的大家庭中。

文化路人以“追求完美”塑造了我的職業性格,讓我懂得用積極的心態對待人生。交流到新的學校,我延續了文化路人的傳統,用文化路人的奮進與拚搏獲得了領導、同事們的讚譽。在新的崗位上,讓我對生命和生活又都充滿著理想和想象。教師的職業生涯是漫長而艱巨的,我要快樂地走下去,用自己的愛去感動學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用自己的激情和努力去培養學生。

“文小”的情緣

我一直與文小有著不解的情緣。

這裏是我的啟蒙學校,我在這裏度過了快樂的小學六年時光。那時,小學老師在我的眼裏是無比神聖的。她們什麼都懂,什麼都會,所有難題一到了她們的手裏就都迎刃而解了。那時我就立下決心,將來長大,也要做一位光榮的人民教師。

事隔多年以後,師範畢業的我,唱著“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懷著滿腔熱情踏上了教育這片陌生而又新奇的土地,回到了我的母校—沈河區文化路小學,成為教育戰線上普通而又光榮的一員。

此時我的母校已是一座有著四十多年曆史的名校了。多年來,學校以德育為首,以教育、教學為中心,應用現代化管理手段在重視傳統教學的同時,學校實施雙語教學,英語學科的開課時數與語文、數學並重。以創新求發展,從特色做文章,張揚學校個性,熔煉品牌精髓。學校還增設了校本課程,孩子們學到了許多在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學生個性得以發展,綜合素質顯著提高。學校的硬件設施也非常先進,每個教室都配有電腦、實物展台和大屏幕投影。學校還定期對教師進行英語、計算機和教學理念的培訓,每個教師都走在了時代的前列。

原來的教師變成了同事,原來學習的地方變成了工作的場所。當上教師之後才感到,這個職業並沒有我原來想的那樣簡單,在學校裏學的那些知識遠遠不夠。讓我感到非常幸運的是我能成為文小的一員,學校對年輕教師非常重視,花大力氣進行培養。教學理念培訓、外出聽課學習、與老教師結對子、多媒體教學軟件使用製作培訓等,在學校的一係列舉措下,我的業務水平和自身素質不斷地得到提高。在學校的培養和同事們的幫助下,經過自身不斷的努力,剛剛畢業六年的我,就取得了省、市、區優秀課等榮譽,還成為了沈河區課改活動組的成員。

我驕傲,我是文化路人!

然而此時我卻不知道,我的命運正悄悄地發生著轉變。

2006年8月,為了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抑製因校際間師資配置上的差異導致的“擇校熱”,使在薄弱校就讀的孩子也能享受優質教育,沈陽市五個市區的部分教師要進行校際間交流。為了讓更多的孩子得到公平的教育,在許多教師顧慮重重,交流工作開展比較困難之時,我主動報名參加交流工作,無論從師資、學苗還是硬件都相當不錯的沈河區文化路小學來到了條件相對薄弱的綜合改革試點校大南三校。

我的新同事們聽說我是從文化路小學交流來的,都很羨慕我。而家長們更是興奮地說:“以前花好多錢去擇校,現在不花錢,也能有名校的教師來任教,真是太棒了!”這些都讓我感到無比的驕傲。然而一種無形的壓力也隨之而來。告別朝夕相處的夥伴,離開一草一木了然於胸的學校,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工作環境。麵對這不同的學情,我真的能調整好自己,適應這個新環境嗎?我是從名校走出去的教師,在別人的眼裏,從名校走出去的教師都應該是出類拔萃的,我真的能無愧於這個名銜嗎?就這樣,帶著這種壓力與困惑,我開始了嶄新的教學生涯。

事實也證明,我的擔心並不是多餘的。

和原來的文化路小學相比,大南三校是一所相對較小的學校,無論是學校硬件還是學苗水平,都要薄弱一些。實物展台、液晶大屏幕沒有了,學生也沒有原來的學生配合得好,教起學來,難度加大了不少。原來我常用的教學方法在這裏得不到施展。同樣的一個問題,原來學校的孩子很快就能接受,可是這裏有的孩子卻怎麼也聽不懂。這時,我想起原來在文小教學業務培訓時講過類似的問題。於是,我把以前的培訓材料和筆記都翻出來,尋找相關的內容,並按上麵的方法去做,靈活地改變了我的教學方法,結果真的很有效。為了讓孩子能更好地接受、理解我的講解,我把每一個問題都設計了不同的問法,這種問法聽不懂,再換另一種問法,有時連晚上睡覺還在思考怎麼樣提問孩子才能懂。為了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我把拚音規則編成了一個個小故事,小兒歌;把數學例題設計成一個個貼近學生生活的小情景,把一道道枯燥的練習題變成一個個小競賽,小遊戲。漸漸地,孩子們求知的眼睛越來越明亮了,對知識的渴望越來越強烈了。經過一學期的努力,我們班的學習成績一直在年組名列前茅,運動會、百字聽寫等比賽我班均得了年組第一名。家長們都說:“真不愧是名校來的老師,能力真強。我們的孩子能在薛老師的班裏真是太幸運了。”看著這些成績,我真的打心底感謝文小,要不是以前學校對我們教師進行培訓,我也不可能這麼快地解決困難。

有好的東西當然要大家一起分享。來到新的學校,我把在原學校做好的課件帶來給組裏的同事資源共享,還把學到的一些課件製作方法教給周圍的同事們。新學校裏的教師年齡都有些偏大,對計算機掌握起來沒有我們年輕人快,而學校裏隻有兩位電教老師,一旦有教學活動,根本忙不過來,我就主動幫助別的老師製作修改課件。以前在文小學的課件製作都用上了,操作這些電教設備更是不在話下。同事們不僅感謝我,更多的是羨慕我。備課時,我把原學校的教學方法和理念與大家一起交流研討,應用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在年組裏,我是最年輕的,其他比我年長的老師卻能經常謙虛地向我請教這節課怎麼上,課堂上的細節怎麼樣處理等,受寵若驚的同時,我深深地感受到交流在教師工作上的推動力量,更感受到在文小六年裏所學到的東西可以讓我得到這麼大的收獲。

我自豪,我曾是文化路小學人!

現在,離開文小已經兩年了,其間也偶爾回去看看。每一次回去,都能感覺到文小在悄悄地變化著。雖然我現在已不在文小工作了,但是文小對我的影響卻是深厚的,揮之不去的。文小永遠是我的家,我和文小的情緣還將繼續……

追憶童年的搖籃

當得知我的母校—沈河區文化路小學即將迎來50周年校慶時,作為離開母校32年的一名畢業生,心中著實澎湃不已。因為這搖籃不僅給了我童年美好的回憶,更給了我學習的動力和人生的啟迪。這些天隻要在工作的閑餘空當,就極力地追憶著32年前在母校學習生活時留在我的記憶中的那些“屏幕”……

時光荏苒,不可倒流。32年前我曾在這裏讀書,度過了我的童年。我是1973年轉入文化路小學的,1976年畢業離校。當時的沈河區文化路小學就以師資力量強、教學質量高而聞名於沈陽市,更讓我們以能夠進入這所學校學習而感到自豪和驕傲。那時的校園裏有一座蘇聯式三層紅色的教學樓,在較為寬敞的學校操場的南邊還有一趟小平房,校舍很簡樸。當時我還參加了學校的鼓號隊和排球隊。小學時代的學習生活中老師們無私的奉獻,辛勤的教導,辛苦的操勞,我至今記憶猶新……

當時教我六年級的班主任李金茹老師,高高的個子,瘦瘦的身材,戴著一副黑邊的眼鏡,梳著像電影演員“柯湘”一樣的齊耳短發,精神而幹練。應該說她是我們年級師生們公認的最好的語文老師。記得1976年周總理逝世,當時我們全體師生都沉浸在哭泣而難以自拔的悲痛狀態時,是李老師忍著極大的悲痛,滿臉淚痕地、時斷時續地給我們全班同學朗誦著那首“哭總理”的詩文,同時還告訴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好好學習,以實際行動來紀念我們的好總理。她手捧課本帶著略微有點駝背的背影漫步在教室裏帶領我們朗讀的情景,至今留在我的記憶裏……

還有我四年級班主任高鳳琴老師,她矮矮的個子,說話聲音高高的,同學們都認為她很“厲害”。其實,當時我們那群孩子真是很調皮,有的男生常常給同學起綽號,還時常搞些惡作劇開玩笑,記得一次我班的門框上被一個男生放上鋼筆水瓶了,結果同學們推門進來時灑了一身的藍墨水,弄得大家是又氣憤又尷尬,這時我們的高老師就充當“裁判”了,淘氣的同學不但要挨批評,同時還要被家訪。其實小學時代的天真,關於“綽號”的話題一直是個重點,很多爆笑的事情還記憶猶新呢!長大後遇到班級的同學們還時常提起高老師為我們的辛苦和操勞,她平時對班級的學生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耐心地說服教育。我們的確很留戀我們的老師……

小學裏,令我難忘的記憶真的很多很多。在我們離別的最後時刻,那天我們的教室布置得色彩斑斕,燃起了同學們的激情,叫喊聲、歡呼聲似乎震動了整個學校。真想回到從前和同學們一起玩耍的快樂年代,每當想起同學們天真、稚嫩的笑臉時,就會喚起我孩提時的種種記憶。往事依舊。母校對我的培育,至今受益。值此母校50年校慶即將來臨之際,我由衷地祝賀您!同時祝福您桃李滿天下!作為您的學生,更是感謝您,我的母校!感謝您,我的老師!

懵懂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