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校伊始 躬耕細作
一、在希望中創立
1958年,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隨著國家經濟建設高潮的到來,在原本一片荒蕪的青年公園一帶,一批科研文化單位在此安家落戶,這裏也就成為了新興的文化區。
伴隨著事業的興建,人口的增長,學齡前兒童的就學成為亟待解決的大問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當地的八家單位:沈陽藥學院、陸軍總院、沈陽工業機械學校(現沈陽工業學院)、沈陽建築專科學校(現沈陽建築大學)、省團校、中國科學院林土研究所、金屬研究所和市氣象局共同創辦了院校子弟小學,即沈河區文化路小學的前身。
創辦之初,學校規模較小,原校址位於現南塔附近的運河邊,共有五間磚瓦房,其中一間為辦公室、四間為教室,招生對象基本是八家單位的職工子弟,也少量招收附近地區的適齡兒童。
由於學校的性質是院校子弟小學,所以學校的一切設施、資金、教師均由八個單位負擔,領導也由八個單位組成的院校委員會負責,輪流坐莊執政,任期兩年。隨著學校的發展,各單位先後向學校派遣了書記、校長、教導主任等,直接管理學校師生的思想和教學業務工作,而事關學校發展的大事,則由書記、校長反映到執政單位,再反映到院校委員會定奪。
由於當時學校情況非常特殊,多數教師由各大單位選派,不少同誌沒有穩定的工作情緒,消極抵觸情緒較為嚴重,校級領導意識到此時勢在必行的工作就是穩定教師情緒,以保證良好的教學工作。因此時任校長把建設團結向上的教師隊伍作為當時的首要任務。找教師談心,關心教師的思想和生活,對工作積極上進的教師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想方設法使學校教師團結起來,凝成一股上進的力量,努力搞好教育教學工作。在她不斷地探索中逐漸積累了嶄新的教育管理經驗,凝聚了教師的教學和合作力量。在區內小學的許多比賽中都拿到了名次,多次受到區教育局、各大辦學單位以及家長的好評。
二、成立文化路小學
成立後的文化路小學發展大致經曆了以下的各個曆史階段
(一)“文革”前院校子弟小學階段(1958—1965年)
在這一階段,學校先後由林土研究所、沈陽藥學院、沈陽建築大學、沈陽工業學院執政。
在這一時間裏,學校的發展較快,辦學規模不斷擴大,由建校初的兩個班級、4名教師,發展到6個年級幾百餘名學生。原有的校舍已容納不下如此多的學生,1961年不得不分散到建專、藥學院等地教學。為了解決由於分散教學造成的不便,1963年將各班級全部歸為一處,遷入沈河區建院街12號原建工學校宿舍樓(即現址),使學校的辦學條件有了第一次大的跨越式發展,至1965年已擁有16個班級,900餘名師生。
(二)“文革”階段(1965—1976年)
1.“文革”中的院校子弟小學階段(1965—1969年)
在那場史無前例的浩劫中,院校子弟小學也卷入了內亂的大潮中,從1966年4月起,全校便處於停課鬧革命之中,教育秩序混亂,教育內容多變,教學常規完全打亂。領導靠邊站,部分骨幹教師受批鬥,教師無心教學,學生無心學習,教育質量嚴重下降。學校甚至一度處於關閉狀態,鐵將軍把門。在全社會的動蕩下,學校的領導體製也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先後由文革領導小組、鐵路工宣隊、鉛筆廠工宣隊等領導。
由於院校子弟小學的教師原本是各辦校單位的職工,他們離開單位來學校工作感到各方麵不方便,所以教師們都認為學校的辦學體製不合理,八個單位聯辦且輪流坐莊不符合辦學要求,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們強烈要求院校委員會把學校上交區裏。1969年12月,經各單位領導召開院校委員會研究決定,正式與區教育局接洽,辦理了移交手續,更名為沈河區文化路小學(因地命名)。
2.“文革”後期(1970—1976年)
學校更名後,教育教學工作繼續受到不斷的衝擊,特別是走“五七”後,學校的師生減少了近一半。
這期間,學校的工作基本處於停滯階段,教育教學工作完全成為從屬。由於正常的教學秩序和管理體製的問題,學習質量不能得到保證。
三、“文革”後的恢複與發展
1976年粉碎“四人幫”,“文化大革命”宣告結束。學校開始逐步健全規章製度,恢複了書記、校長製,組成了新的黨政領導班子,並著手整頓學校。在校領導的指導下,文化路小學在曆史性的偉大轉折時期,撥亂反正,正本清源,恢複了管理工作及教學工作的正常秩序。設立了教導處、大隊部和基層工作組織。同時學校恢複了校務會議和周例會製,做到了工作有布置、有檢查、有總結,肯定成績,指出問題和改進方法,同時注意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保證學校工作的穩步前進。教學秩序逐步好轉,教學質量逐年提高,學校麵貌和師生的精神狀態均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同時,學校也接收了學區內的全部及抗大小學的學生。從此,學校擁有了1-5個年級,建立了五個學年組和科任組。
在教學方麵,學校樹立教學典型,積極組織教學觀摩活動,培養年輕教師,給他們提供外出聽課學習的機會,使教學工作提升到一個新的台階。另外聯係外聘專業小學教師,彌補校內師資力量的不足。每周進行業務學習,不斷提高教師業務能力,更好地投身到教學中去,教學質量顯著提高。在“文革”後的第一屆畢業生升學考試中,文化路小學以優異的成績名列全區第一名。
至此,二十幾年 間,五任校長:郭淑雲(負責人)、王毓真校長、梁娟校長、董相平校長、賈樹德校長,以他們忘我的工作帶領文小幾代前輩奠定了文小日後發展的穩固基石,今天的文小人心中銘記他們,感謝他們!
肇基創業 矢誌不渝
80年代初,隨著學校越來越好的教育形勢的發展,學生不斷增加與教學設施的不足成為學校發展中越來越明顯的瓶頸問題。1981年,經市教育局批準,撥款四十萬元,在操場北麵興建了占地麵積2100平方米的三層教學樓。借著改革事業的東風,學校取得了快速的發展:進一步改善了辦學條件,新建了北教學樓;優化了教師隊伍結構,使知識化、年輕化成為骨幹教師隊伍的特色;現代化教學水平得到了提高,豐富了學校教師的教學手段與方法;教育科研穩步前進,推動了學校素質教育工作的全麵開展;學生的特長得到了有效的培養,出現了一批既有較牢固的基礎知識,又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學生。
這十幾年是文化路小學大發展的時期,也是文小不斷探索的時期。
1. 辦學規模的擴大與校舍的更新。
隨著文化路地區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學校的學生數不斷突破新高,為了解決學生就學困難,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1988年初,學校一分為二,新建了文萃路小學,兩校各自獨立。
2. 教育教學之路的不斷探索。
如何更好地發揮學校現有的教育資源,實施有效的教育教學活動,是我們不斷探索的永恒課題。在文小發展的新時期裏,幾任校長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一、辛勤耕耘 成為名校
當時學校的辦學環境比較艱苦,校門前道路上坑坑窪窪,尤其到了下雨天,到處是積水爛泥,顯得泥濘不堪,給學生、老師及家長們的進出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影響了學校的發展。
自1983年開始,在譚鳳珍校長的主張下,我校開始與陸軍總院、軍分區等部隊單位搞軍民共建活動,進而又在陸軍總院的帶動下,在學區內與有關單位搞了聯建活動,如:建工學院、藥學院、氣象局、地質局、測繪大隊等在人力、物力、錢款各方麵投資很大,改善了辦學條件和校容校貌,使我校成為全市第一所建柏油操場的小學,改變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衛生環境,同時又建了音樂教室、會議室等,因此我校一直被評為市區軍民共建先進單位。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一所學校如果沒有好的教學質量,就得不到社會的認可,人民的信賴。隨著人民生活的不斷提高,每個家庭最大的工程就是培養孩子讀書,誰都不想把錢往水裏扔,要給孩子找最好的學校。最好的學校標誌是什麼呢?就是教學質量,辦學條件。譚校長始終把握這一點,以人為本,為教師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的教學環境,讓每位教師人盡其力、各盡所能,努力在教育教學中突出自己。讓“以質量論英雄”這麵大旗在文化路小學飄揚起來!
於是,學校提出了以狠抓教學質量為宗旨的辦學目標,使學校的教學質量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當時學校的特點是全市小學中最大的一所擁有五十個教學班的學校,每班平均人數在60-70人之間,共有三千多名學生,近百名教師。另一特點是學校所處的環境是大專院校和部隊單位居多,家長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心情迫切,因此我校確定,以德育教育為首,以狠抓教學為中心來完成各項目標。
組織、製訂、實施、檢查學校工作計劃和各項工作製度,並不斷提出改革措施。同時領導學校教學工作,並要求校領導深入教學一線聽課,保證每天必聽每周必檢,了解教學計劃的執行情況及師生教與學的情況,提出要求,引導教師進行教學改革。注重教師隊伍的管理,教學質量來源於教師,學校品牌靠名師打造。因此學校經常組織教師進行校內外的教學經驗交流和教學改革的研究,組織新老教師結對子,搞教師基本功比賽等。在此期間我校連續多年被評為區級先進學校,市區級文明單位和精神文明標兵單位。另外,各個學期我校在智力競賽、教學大賽、作文大賽、六年畢業生成績等方麵均名列前茅,並湧現出了一批區級以上的骨幹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如黃穎等,約占教師的1/4。
為提升學校的辦學效益,1984年學校開辦了沈陽市第一所家長學校。采取家長委員會、家長會、報告會、書函材料等多種形式辦學,通過反饋了解到了家長的改變和收獲。在家長的緊密配合下,孩子在學習和品質上有了很大進步。我校被評為先進家長學校,並代表沈陽市參加國家教委在武漢召開的“全國家長學校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