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一旦遭到棉鈴蟲等病蟲害就會減產,在危害嚴重時,可能造成棉花減產20%-30%。而長時間噴灑農藥會使棉鈴蟲抗藥性不斷增加,也使有益昆蟲的數量減少,同時農藥易造成環境汙染,抗蟲棉的出現使棉鈴蟲不再猖狂,當棉鈴蟲吞食抗蟲棉葉子後,不久就會痛苦地死去。這種抗蟲棉是我國在生物技術中,利用植物轉基因技術所獲得的一係列成果之一。
中國農科院的科學家從蘇雲金芽孢杆菌蠟螟亞種中克隆了Bt基因,並將Bt抗蟲基因通過花粉管導入棉花上,已育成抗蟲棉花新品係GK-12、GK-2、R93-6,該品種與美國抗蟲棉相比抗蟲性沒有明顯差異,總體抗蟲能力達80%以上。最近,兩個抗蟲棉新品種分別在安徽和山西通過審定。1997年農業基因工程安全委員會已批準抗蟲棉進行商品化生產。1998年抗蟲棉在全國9省17個點試種示範1萬公頃,2000年達到33萬多公頃。抗蟲棉的出現不僅節省農藥的費用,還提高了纖維品質,並降低了棉花生產成本,同時對生態環境起到保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