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3章 豬心換人心(1 / 1)

機器壞了,可以換零件修好,那麼,是否能把把病人的病變器官去掉,換上相應的正常器官使其康複呢?

經過科學家的潛心研究和臨床試驗,這個美好的願望已經變成了現實。這種更換某個器官的技術,就稱器官移植。

但是,現在的器官移植還存在許多問題,如“異體排斥”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在器官移植前,就要像輸血前做好“血型匹配”那樣,做好“器官匹配”工作。

我們都知道,在為病人輸血時,獻血者必須都是健康人,獻出一定的血量並不影響人體的健康,而且能夠很快地造出血來。但是,人的器官是不能再生的,因此,需要移植的器官一般不可能靠活人捐獻,必須從剛死亡的人身上摘取。因此要想得到一個與患者匹配的健康器官是非常困難的。據報道,一位母親,為了拯救患腎癌的女兒,獻出了自己的一個腎髒。母愛是偉大的,但這種行為是無路可走時才選擇的。

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研究是否能用動物器官代替病人器官。大部分科學家認為,豬的器官與人的器官大小差不多,而功能也大致相同,所以豬應是最為理想的器官供應者,比狒狒和其他靈長類還要好,特別是50-100千克的小品種豬更好,它的器官適合於人體器官移植所需要的大小範圍。

當然,豬最終能否成為人體器官的供應者,關鍵在於能否培育出含有人體基因的新類型。在這方麵,英國科學家做了開創性的工作。他們把人體抑製排斥異體組織的基因,注射到豬的受精卵內。人體的基因與豬的DNA結全,培育出含有人體基因的新類型豬。新類型豬長到一定大小後,把豬心髒取出,移植到狒狒身上。結果發現,此心髒持續跳動了30小時;而不帶人體基因的豬心髒隻能持續跳動1.5小時。心髒持續跳跳動時間,前者為後者的20倍。這一結果,給我們帶來了一限希望。

克隆綿羊的問世,把人們的注意力又吸引到了器官克隆上。1997年4月3日《文彙報》報道了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在老鼠身上培育出人耳。他們把人軟骨細胞進行體外培養,得到了形同耳朵的軟骨;再把人軟骨移植到小鼠身上,使小鼠長出人耳朵。這一成果,預示著將來通過體外細胞繁殖,可形成人體的各個器官,如骨頭、氣管、關節和皮膚等。這樣,醫生就可根據病人某器官的缺損情況,提取殘餘器官的少量正常細胞進行體外細胞繁殖,獲得克隆器官。由於器官來自同一個體,所以這樣的器官移植不會有排斥現象。

克隆器官的出現,是醫學上的一大成就,為人類的健康提供了一份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