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計算機“打假”(1 / 1)

被譽為電腦、“人工頭腦”的計算機,是因為它的結構與工作過程與人腦特別相似。它不但有非常強的計算能力,而且有不同凡響的分析能力,能幹許多工作,有的甚至比人還強。比如計算機打假,就是這方麵的英雄。

1976年,英國的《泰晤士報》登出消息和廣告,說發現了300年前莎士比亞未發表的作品,並將大量出版。莎士比亞是卓越的藝術大師,幾百年來一直享有極高的聲譽。《泰晤士報》是世界上享有盛譽的報紙。出版這樣好的著作,誰還不買?於是莎士比亞的遺作,被搶購一空。出版商的錢包差點就要脹破了。

但不久後,出版商被控告,指控他們偽造莎翁作品牟取暴利。因為人們發現出版的書不是莎士比亞的作品。說起這次發現假作品,計算機功不可沒。原來,劍橋大學的兩位教師,利用計算機分析了《莎士比亞全集》,查清了莎士比亞寫作用語的特點。然後,又把這次所謂新發現的作品輸入到了計算機中,進行對照、分析。結果發現,新出的這些著作,不少地方和莎士比亞的作品風格迥異,根本不是莎士比亞所寫的。由於計算機的分析,這個大騙局於是被揭穿了。當然隨之而來的是偽造者身敗名裂,出版社關門大吉。

也就在這一年,英國巴新頓技工學校講師梅裏恩宣布《托馬斯·莫爾爵士之書》是莎士比亞的作品。在這以前,有人認為,這一作品是莎士比亞的作品,但專家們都持懷疑態度。這一懸案一直擱置了幾十年。梅裏恩用計算機對莎士比亞著作和《托馬斯·莫爾爵士之書》進行對比,結果發現這一著作中的41種用詞習慣,有40種與莎士比亞的著作用詞相同。後來,有人進一步考證,認為該劇本是莎士比亞在1593年時所寫的。

計算機當打假“英雄”已經成為現實,它不僅在文學方麵可以打假,在其他各行各業中,它也同樣可以打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