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笑看江湖群英割據(1 / 3)

笑傲江湖是一本政治書,這個眾所周知,但是該書是說什麼政治的,這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比較離奇的說法是,這個是影射七十年代大陸政治環境的,對這個說法,金庸先生予以了堅決否認。他在該書後記中明確言到:這部小說並非有意的地影射文革。那究竟是講什麼政治的呢,是講三足鼎立的,是講政治博弈的,是講中國幾千年以來的權力製衡的。笑書以春秋筆法,通過對令狐衝這個小人物在險惡江湖的成長經曆,揭示了權力鬥爭對江湖環境(社會環境)和個人命運的影響和左右。在政治大環境下,個人是渺小的,無論你如何身懷絕技和桀驁不馴。令狐衝的反抗,鬥爭及其最終歸隱,說明了環境改變人這個簡單的人生道理。

在五嶽未起之前,江湖分為兩大力量,就是以少林武當為首的中原武林和以日月神教為首的西域武林。任我行當時年少輕狂,雄心勃勃,意圖統一中原武林,屢次派人搞摩擦。少林武當每次都自衛反擊,以趕走敵人為最終目標。隨著這種摩擦次數的不斷增多,中原武林分化了。

中原武林地片大,山頭多,名義上是少林武當說了算,其實各打各的小算盤。少林武當和各派之間,其實是一種同盟關係。為了各自的利益得到最大保護,不至於被魔教各個擊破,才不得不背靠少林武當這兩顆大樹好乘涼。但是經過和魔教的曆次鬥爭發現,這兩棵大樹撐不了多少涼,打架的還是師兄弟,上陣的還是師徒兵。

少林武當最多象征性的派幾個三流和尚道士去呐喊助威,等戰死了順便念經超度。於是一些大些的山頭開始想辦法。當時有嵩山派,衡山派,恒山派,泰山派,華山派,五派各占一個山頭,五派都用劍,五派的頭頭經過屢次鬥爭發現,魔教也沒有傳說中那麼可怕,也是鼻子眼睛,也是一劍穿個透心涼,大家合起夥來好對付。於是五派聯盟,遇到大事就開會表決,三舉兩勝,還專門成立了敢死隊,對魔教實行偷襲,刺殺,對魔教在中原的據點進行清洗,隨著這種反抗程度的不斷激烈,魔教被激怒了。魔教派出十大長老對五派大舉進剿,五派這才發現,魔教的威名不是吹出來的,人家真有兩把牙刷,於是趕緊向少林武當求援,二派說你們先抵抗著,援兵馬上就到。於是五派一直抵抗到華山後山的山洞裏也沒見一個和尚老道,五派退無可退,決定魚死網破,把山洞的出入口全部封死了。

此役,魔教和五派的精銳力量消失殆盡,魔教再沒有能量對中原武林進行大舉進攻,五派經此一役,威名大振,就此脫出少林武當領導,自成一派,稱為五嶽劍派。從此江湖武林形成了以少林武當、五嶽劍派、魔教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

魔教本名摩尼教,也就是波斯的拜火教,後漢時期傳入我國,北宋方臘發展壯大,蒙元末年改為明教,教主張無忌率領教徒推翻元朝統治,教徒朱元璋建國,建國號明。明亡清興,明教徒眾退縮西域一隅,改明為日月。日月神教傳到任我行這一代,豪傑輩出,其尤出類者,謂東方不敗,謂向問天。

當年圍剿五嶽劍派,東方不敗和向問天都沒去。但是十大長老有去無回,這給任我行和向東二人帶來巨大壓力。他們震驚於中原武林居然有把十大長老一網打盡的作戰能力。這十個人是魔教近二十年來武功造詣最高的人,其戰鬥指數和三人相差無幾。現在全軍覆沒,說明形勢很嚴峻。一、少林武當根本沒有出手,隻是五嶽劍派這種小山頭就有如此潛力。二、中原武林隨時都有進犯黑木崖的能力,打不打隻是想不想的問題,不是能不能的問題。換言之不是技術問題,而是能力問題。答案顯而易見,少林武當實力比五派要強。人家能幾百年執中原武林之牛耳,這個不是吹出來的。吹牛也要靠實力。當然任我行的情報工作做的不到位,不知道這十個人是餓死的,不是被砍死的。但是進洞的都死了,五派又嚴格封鎖消息,連自己人都不知道:嶽不群和左冷禪就不知道有這個山洞。大家得到的消息是,五嶽劍派奮起神威,將來犯之敵盡數殲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