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2)

金君俐同誌要我為《媒體轉型時代:我們怎樣做新聞》這本文集寫個序言,這確實讓我感到為難。因為文集的作者,每一位都是資深的新聞工作者,都是寧波日報報業集團和集團屬下各家媒體的領導,他們在新聞傳播領域摸爬滾打幾十年,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理論積澱,收進文集的文章都是他們在新聞實踐中的經驗結晶和研究成果。這對於一個既缺乏新聞傳播實際工作的長期曆練,又缺乏係統的新聞傳播理論學習,隻是因為工作的需要在這一學科教過幾門課因而算得上沾點邊的門外漢來說,確實沒有什麼發表意見的資格。但是,一方麵是金主任的堅持,另一方麵也是因為各位領導和專家都是我們浙江萬裏學院的兼職教授,這些文章都是在他們於2012年下半年為我院新聞專業學生講座的基礎上整理出來的,我感到很有必要在這裏表達我院師生對寧波日報報業集團領導和專家們的感激之情,衷心感謝各位對我們浙江萬裏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人才培養事業所付出的誠摯關心和全力支持,衷心感謝各位從本職工作的百忙之中抽出時間為我們學生傳授知識和經驗。這些真知灼見對於我們學生的成才成人,一定會發揮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當我讀完這些文章,首先感到由何偉社長領銜的各位領導和專家所討論的都是他們在長期的新聞工作實踐中體會、感悟到的非常重要而又深刻的關鍵問題。這樣的知識由於都是來自實際工作的第一線,都是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充分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存和經驗積累,是思想在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循環往複的高度緊張熱烈的運轉之中產生的灼熱火花結出的果實,也是個人和集體的智慧在解決實際問題的艱辛探索的過程中獲得的新辦法、新經驗,以及在這一基礎上形成的新觀點。正是這樣一些來自新聞傳播實踐的知識、經驗、觀點和理論,才是最為寶貴的。歌德曾經說過,“生命之樹常青,而理論則是灰色的”。其實,實踐中的生命之樹才會常青,而從實踐中獲得的直接經驗都是人類智慧的新拓展,這樣的理論同樣充滿著勃勃生機,同樣是鬱鬱蔥蔥的常青樹。本書的每篇文章都是各位作者在繼承中外新聞傳播學理論的基礎上,在深入廣泛地吸收並且運用前人間接經驗的過程中,為適應蓬勃發展的社會現實,在實際工作中展開富有創造性的探索,並且善於對工作中新發現的問題,尤其是解決這些問題的經驗體會加以係統總結,逐步上升為理論結晶。他們用自己在實踐過程中新獲得的知識、理念,為新聞傳播學術理論的創新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對於高校新聞專業的年輕學子來說,這些來自新聞傳播第一線的知識,顯得格外的珍貴。雖然擔任相關課程教學的老師,有的曾經是新聞媒體的工作者,有的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始終關心當今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這是從事社會科學教學研究所必須具備的專業意識。但是,教學工作總是和生動活潑、日新月異的現實發展會有一段距離,老師的知識傳授也會和現實生活有一定的隔膜。所以,來自新聞傳播第一線的專家們帶來的新鮮經驗和新穎見解,能讓同學們直接感受新聞傳播事業風生水起的發展態勢,親切領略新聞記者、編輯和管理者在傳播好聲音、傳遞正能量、鞭撻陰暗麵、批評假惡醜的過程中付出的努力及經受的種種考驗,讓身在書齋裏的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新聞傳播在社會現實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體會到作為新聞從業人員應有的綜合素質和知識技能。這對於他們來說不僅僅是學習內容的擴充,更重要的是政治思想上的引領、職業道德上的熏陶和學術視野的開拓。因此,這樣的知識傳授也就顯得特別的重要和格外的寶貴。

其次,我感到這本文集還有一個十分鮮明的特點,就是各位作者對於新聞傳播的當下發展的深刻思考和積極探索。以互聯網的迅速普及為標誌,社會在進入信息時代之後,各種新媒體雨後春筍般地湧現,新聞傳播的總體麵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無論是傳播手段,還是人們參與傳播活動的廣度,都對以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為主要載體的傳統媒體的運作,帶來了強烈的衝擊,網絡、手機報、微博等新媒體在新聞傳播的時效性上令人刮目相看,圖文並茂的信息呈現形式和高度互動的信息交流過程,改變了報紙雜誌對讀者灌輸式的信息傳達方式,也不同於廣播電視帶給受眾的那種有限選擇的格局,受眾在新媒體的傳播活動中感受到很強的主體意識,過去的掌握在傳播機構的信息發布的權力,現在已經被普通人分享,人人都是記者,都可以通過類似微博、微信這樣的新媒體向成千上萬的人發布消息,發表議論。這種來勢迅猛的信息傳播活動的新變化,對於傳統的新聞傳播業確實帶來了很大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