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時代的中國社會發展與社會政策
2011年末,中國城鎮戶籍人口達到6.91億,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51.27%。中國從一個具有幾千年農業文明的農民大國,進入了以城市社會為主的新的發展階段。在此意義上,我們可以說中國社會的發展真正進入了“城市時代”。城鎮人口比例變化的背後,是社會組織方式、社會管理模式、資源分配方式、階層分化方式、居民生活方式、社會風險治理路徑的深刻變革。
不可否認,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城市化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們用三十年的時間完成了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甚至幾百年才走完的發展曆程,西方國家在不同時期漸次出現的城市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在這個相對集中的時間內顯現出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發展曆程,是與城市化、工業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過程交織在一起的。城市化不僅是農業人口轉變為非農業人口,傳統農民轉變為現代產業工人並向城鎮集聚的過程,而且是城市在空間上的不斷擴張、區域規模上的逐漸擴大、職能和設施上的完善以及城市的經濟關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人類的社會文明逐漸向農村社會滲透的過程;中國的工業化是經濟社會領域的一種革命性變遷,它包括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從知識社會向數字製造技術、互聯網技術和再生性能源技術社會的三次大轉型。由於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特殊性,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年,也是三次工業革命相互疊加的過程。其中,第三次轉型將導致工業、產業乃至社會發生重大變革,這一過程不僅將推動一批新興產業誕生與發展以替代已有產業,還將導致社會生產方式、製造模式甚至生產組織方式等方麵的重要變革,最終使人類進入生態和諧、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中共十六大提出新型工業化的概念,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道路。與傳統工業化相比,新型工業化有三個突出的特點:第一,是以信息化帶動的、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工業化。以科技進步和創新為動力,注重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以質優價廉的商品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第二,是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工業化。要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強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係,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汙染,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從而大大增強中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經濟後勁。第三,是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
中國的都市社會發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全球化的影響。全球化是各種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的高速流動與配置利用,人類活動及其成果與效應在全球範圍內的全麵互動、整合與協同。全球化的表現形式是全球經濟一體化、政治協作化、技術同步化、生態共生化和人類認同化。
都市社會還是一個充滿風險的社會。進入現代社會,“風險”是無處不在的:它既來自於自然,也來自於社會。危險、災難、災害、威脅、不確定性、可能性、不安全在一定意義上與“風險”是同義的。風險是個人和群體在未來遇到危險的可能性以及對這種可能性的判斷和認知。來自於純粹自然意義上的“風險”一般被稱為災難、危險或威脅。來自於社會的風險,是人類行為和決策的副產品,指的是失敗的可能性以及其他不可預測的結果。風險的存在體現了人類理性的力量,也暴露了理性的限度。風險的重要性不在於風險本身,而在於其附著的對象。中國在進入中等收入國家的同時,也進入了社會結構深刻變動、社會矛盾容易激化的高風險時代。中國社會目前的風險主要體現在製度轉型迅速、社會差距擴大、代際斷裂和人口結構失衡、信息的流動與控製失效、生態環境惡化、與生活質量和安全相關的生活風險加劇等方麵。這些現代風險在中國城市社會表現得尤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