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克服簡單化,尋找內在原因,及早發現障礙
很多教師習慣以分數作為評價的手段,對後進生的評價也隻不過是“壞”、“差”,或“不及格”而已。這種簡單化的做法,不僅不能全麵地評價後進生,而且也難提供有效的信息。
教育評價必須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改進提供充分的信息。因此,在對後進生進行評價時,必須對後進生做全麵細致的分析。分析他們後進的原因,分析他們的心理狀況,分析他們的知識缺陷,分析他們的學習方法。
3.確定合理的評價目標
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對學生應有一致的高要求。但在評價時必須考慮學生差異,不能用統一的目標來衡量學生。要為後進生確定出適合於他們的評價標準。為了逐步調節,使他們向統一的高要求看齊,還要為他們確定短期目標、中期目標和長遠目標。這樣,他們在低目標達到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向更高目標看齊。一定要避免操之過急。否則,隻能適得其反。
4.慎重使用否定評價
在教育工作中,為了慎重使用否定評價,必須注意使用否定評價的時機和場合,必須避免使用讓學生感到絕望的斥責方法及喋喋不休的斥責方法。另外,教師在使用否定評價時,要盡量附有必要的解釋:怎麼和為什麼不成功一一在必要的情況下,還要考慮給予幫助。
5.建立良好的評價環境
教師對某學生有好感,那麼,學生就容易接受他的評價。這就是評價環境因素的作用。為了建立良好的評價環境,教師首先要樹立自己的形象,以身作則。這樣,學生才能對你有好感,願意信服。其次,在感情上,對後進生要有愛心和責任心。在現實中,很多教師“愛優嫌差”,對後進生不是挖苦、諷刺,就是不抱期望,采取放任態度,不能主動滿足他們需要,不重視他們的合理意見,不尊重他們的情感。教師與後進生的關係十分緊張。在這種環境之下進行評價,評價隻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6.引導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
教師的評價最終要通過學生的自我評價而起作用。有的教師不注意引導學生形成自我認識,總習慣勸導和說服。雖然有時也能改變學生的行為,但是,由於學生把自己行為的改變當成被說服的結果,而不是歸因於自己的選擇,因此這個新的行為很難持久。我們要想真正改變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就必須把他人的認識轉化成學生自己的認識。一般來說,後進生的自我評價能力較低,這就需要我們善於引導他們,使他們能夠進行自我分析、自我解剖,正確地估價自己。每開展一次評價活動,都要有自我評價階段。提高了後進生的自我評價能力,就可以縮小教師評價與學生自我評價之間的差距,從而提高評價的效果。有實驗證明,中小學生,非常重視同伴對自己的評價;對他們來說,同伴的評價甚至比教師的評價更能影響行為。所以我們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相互評價。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而且也有利於評價功能的充分發揮。
7.重視評價的整體性和動態性
在教育工作中,教師總願意根據考試成績將學生分類。不少教師把眼睛隻盯在考試成績上,如果一個學生成績不好,他就被視為一無是處,這種做法對後進生特別不利。對後進生的評價不能隻看考試成績,必須全麵衡量各方麵的情況。既要考查學習結果,也要考查學習過程;既要考查知識、能力,也要考查思想、情感、態度、習慣;既要考查壞的方麵,也要考查好的方麵。隻有通過這種整體性的評價,才能促進後進生的學習,引導他們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後進生五種類型的特點及教育策略
第一種:品優、學優、智劣型後進生的特點及教育策略
這類後進生的主要特點是:思想進步,學習踏實認真,自尊心強。但是,他們以往優秀的學習成績,完全是靠勤學苦練得來的,而不是靠聰明才智得來的。因此,隨著年級的增高,知識難度的增加,學習就越來越感到吃力。對待這類後進生,應注意促進他們智力的發展,注意教給他們學習的技巧和方法,多做一些綜合性的智能訓練,提高他們思維的敏捷度。
第二種:品優、學劣、智優型後進生的特點及教育策略
這類後進生的主要特點是:對學習不感興趣,甚至把學習視為負擔,而對人和對工作則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責任心,並有較高的組織、活動能力。他們的學習成績不好,並不是由於智力因素引起的,而是由於不能正確處理工作與學習的關係所致。因此,對這類後進生主要是幫助他們真正理解為四化建設而努力學好文化知識的道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的;對他們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要及時加以具體指導和熱情幫助,使他們很快地趕上去。
第三種:品劣、學優、智優型後進生的特點及教育策略
這類後進生的特點是:頭腦聰明,反應迅速,學習成績好,並能善於應酬,能說善道,在一部分同學中有一定威信,然而這類後進生常表現出對集體的不滿情緒,有對抗教師權威的心理。對待這類後進生,一定要大力加強思想教育,最好能以他們的優點逐步克服他們的缺點,也最好能從集體主義教育入手,以集體的榮譽感來克服他們的缺點,如通過參加集體勞動和智力競賽等發揮他們的才能專長,引導他們為集體做好事,逐漸培養他們的集體榮譽感,但對他們決不能苟且遷就,更不能以學習好來掩蓋品質不好的方麵,否則是很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