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1 / 2)

趙傑坐在營帳裏,望著遠方的天空。心裏想;在過二十天就要行動了,自己雖然是熟悉曆史的大學生,但是,對南北朝的事情記不清多少,實在是很頭疼,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國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由公元420年劉裕篡東晉建立南朝宋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南朝陳為止。該時期上承東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南北兩勢雖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所以稱為南北朝。南北朝是中國一個分裂的朝代,分為南朝和北朝。南朝依次是宋、齊、梁、陳

北朝依次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南朝各國皇族主要是士族或次級世族,因為在東晉末期之後,軍職大多由士族或次級世族等擔任。由於執政者的努力,出現元嘉之治與永明之治等治世,使得國力富盛。皇帝受獲聲譽深重的主流世族擁護,然而世族隻想保有本身政治地位,並非全然支持皇室,皇帝也扶持寒門擔任軍職或次要官職以平衡政治勢力。由於皇室內部也因為爭奪皇位的鬥爭,時常發生宗室血腥事件。由於戰略運用錯誤與北朝的興起,使得南弱北強,疆域漸漸南移。到南朝梁時為梁武帝改善,和北魏六鎮之亂,使南朝國力逐漸追上北朝。但在他晚年時,過度崇信佛教,國家承平日久,民眾不習戰事,侯景發動侯景之亂後,梁武帝死在台城,部分蕭氏皇族為爭奪皇位而各自為戰,使南朝實力大減並四分五裂。由南方土著豪族取代。最後到南朝陳的陳文帝方完全統一南朝,但南朝陳國力已衰,隻能依長江抵禦北朝。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國,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北魏皇室多為鮮卑族。而鮮卑皇室也逐漸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其中以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最盛。由於北方的柔然牽製北魏,使得北魏難以用全力攻入南朝,直到較親北朝的突厥取代柔然後才較安定。北魏後期政治逐漸敗壞,六鎮民變後國力大衰。最後分裂成東魏及西魏,並分別由北齊及北周取代。北齊的核心主要為六鎮流民及關東世族,其軍力比較強盛。由於其源頭六鎮流民偏向鮮卑化,使得北齊主要提倡鮮卑文化。北周在立國時鮮卑軍不如北齊多,政治地位也不如北齊及南朝梁,所以建立關中本位政策,融合鮮卑及漢文化以消除胡漢隔閡。最後北周形成團結的關隴胡漢集團,得以攻滅因政治混亂而衰退的北齊,而漢族也逐漸成為北周軍隊的主力之一。周武帝去世後,劉昉、鄭譯矯詔以楊堅總知中外兵馬事,入朝輔政。

這段曆史雖然很清楚,但那段混亂的曆史記不清了,公元304年之後,中國曆史進入南北分裂、南北對峙的階段。在南方,雖然先後有劉宋、南齊、蕭梁和陳四個政權的更迭,但這中間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餘的時間,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終建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劉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強、統治年代最長的一個政權,曆4代8帝,共60年。南齊(479-502年)國祚短暫,隻有24年,但由於爭殺頻繁,竟曆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國曆史上帝王更換極快的一朝。梁代(502-557年)曆3代4帝,共56年,其中武帝蕭衍個人享國時間最久,幾近半個世紀。陳(557-589年)首尾凡33年,曆3代5帝。陳承衰梁之弊,是版圖狹窄、人口孤弱、力量單薄的王朝,加之統治者又極度腐敗,最終喪亡於北方強敵之手。曆史上把宋、齊、梁、陳這南方四朝稱之為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