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學的含義和弊端

應試教學是指脫離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單純為應付考試,爭取高分和片麵追求升學率的一種教學。應試教學不是對我國現行中小學教學的概括,而是對我國目前存在的單純以應考為目的而產生的教學弊端的概括。

應試教學的弊端,主要表現為:

一、教學對象上的局限性

麵向少數學生,忽視大多數學生的發展。按分數給學生分等,重視高分學生,麵向升學有望的少數學生,忽視大多數學生和差生。不是創造適合兒童的教學,而是選擇適合教學的兒童,使95%的學生成為“失敗者”,以“失敗者”的心態進入社會。這就違背了“教育機會人人均等”的原則。

二、教學內容上的片麵性

怎麼考就怎麼教,怎麼教就怎麼學。偏重知識傳授,忽視德育、體育、美育和生產勞動教育,忽視能力和心理素質的培養。應試教學隻重功利,沒有靈魂,隻關心應試能力,不關心其他能力甚至排除其他能力,培養的學生高分低能,素質低下。

三、教學過程的表麵性

以死記硬背和機械重複訓練為方法,妨礙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使學生課業負擔過重。應試教學把學生的價值局限於知識量、記憶力和應試技巧上,導致學生機械地片麵地學習,扼殺了學生的認識興趣和創造力,忽視了學生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培養。應試教學以教師的講述代替學生從已知去探求未知,以學生的聽講和模仿代替學生的獨立思考,扼殺了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

四、教學效果上的虛假性

為了應考暗度陳倉,用教師的能力代替學生的能力。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主要標準甚至作為惟一標準,挫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影響了他們全麵素質的提高。應試教學對學生的獨立人格缺乏真正的尊重,目中無人,把人看做是社會的附庸,從而使學生淪為考試的奴隸和考試機器。應試教學把學生當做倉庫,把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當做填滿倉庫的過程。依據上述弊端,應試教學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為:少數性;片麵性;機械性。

近代不少教育家曾經尖銳批判過應試教學。當代教育家葉聖陶批判應試教學達半個多世紀。早在20世紀30年代,葉聖陶就批判當時教育存在的“考試的價值被提高到它所原有的以上,而學生受教育就差不多專為應付考試”,“為應付考試而造成的緊張空氣”,“把應付考試作為一種嚴重的功課”的誤導現象,一針見血地指出當時的社會是“特別看重考試的社會”,當時的教育是“考試本位”。他還明確指出:“賢明的教育家不看重什麼考試,他與學生日常接觸,學生的一舉一動都是他據以下評判的資料啊。惟有不甚明白這個道理的人才特別看重考試。”他還“竭誠地希望負責教育者注意:考試隻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占一個小小的位置,把它過分的重視,甚至忘卻了求取知識的本義,對於學生是無益而有害的”。他諄諄教導青年“考試隻是一種測驗的方法,並不是學習的目的,他必須為自身受用而學習,不該為對付考試而學習”。70年代,葉聖陶指出:“學習不光是為了高考,也為了將來能做好各項別的工作。”80年代,他大聲疾呼:“中學生在高考的重壓下已經喘不過氣來了,解救他們已經是當前刻不容緩的事,懇請大家切勿等閑視之。”新中國成立以來,為克服應試教學的弊端,黨和政府以及教育界的有識之士做了大量的工作。毛澤東1964年春節座談會上的講話和同年對北京鐵路二中校長來信的批示,都對應試教學進行了嚴厲的批評。

素質教學的含義和目標

素質教學是20世紀80年代後期90年代初期,在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的過程中,各級領導和廣大教育工作者對中小學教學進行種種不斷改革探索(如愉快教學、成功教學、情境教學、和諧教學、希望教學等)所形成的一個共識。它是針對應試教學提出來的一種全新的教學主張,是以學生身心素質發展為目的的教學思想。素質教學的提出,適應了當代社會對人才質量觀的新要求。

素質的涵義有狹義、中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素質概念是指生理學和心理學上的素質概念,強調素質的先天性,即“後天發展的主體可能性”,亦即“遺傳素質”,這是素質的本義。中義素質概念一般指“未來發展的主體可能性”,亦即“發展潛力”或“發展潛能”。廣義素質概念,泛指整個主體現實性,即在先天與後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身心發展的總水平。素質教學的素質,一般指廣義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