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中小學教師撰寫科研論文全程指導(7)(1 / 3)

第二,要注意選題的理論價值。我們強調選題的實用價值,並不等於急功近利的實用主義,也絕非提倡選題必須有直接的效益作用。作為論文,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和工作總結、調查報告有著區別。一般說來,它由論點、論據、論證三大要素構成,文章要以邏輯思維的方式為展開的依據,在事實的基礎上展開嚴謹的推理過程,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它著重探討和研究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闡述自己對這些規律的了解與認識,給人以認識上的啟迪。因此,選擇現實性較強的題目,還要考慮其有無理論和認識上的價值,即有無普遍性的意義,能否能進行理論的分析和綜合,從個別上升到一般,從具體上升為抽象。

2.勤於思索,刻意求新

論文成功與否、質量高低、價值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文章是否有新意。所謂新意,即論文中表現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的新看法、新見解、新觀點。有了較新穎的觀點(即在某一方麵或某一點上能給人以啟迪),文章就有了靈魂,有了存在的價值。對文章的新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著眼:

第一,從觀點、題目到材料直至論證方法全是新的。這類論文寫好了,價值較高,社會影響也大,但寫作難度大。選擇這一類題目,作者須對教育教學問題有相當深入的研究,且有紮實的理論功底和寫作經驗。對於論文來講,限於條件,選擇這類題目要十分慎重。

第二,以新的材料論證舊的課題,從而提出新的或部分新的觀點、新的看法。如新課改實施之後,以前的很多教學方法都不再適用或者是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教師就可以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來反觀舊課題,從而得出新的觀點和看法。這樣既有利於教師在新舊對比中發現新的教育改革的種種優勢,又在客觀上使新的教育改革方案深入人心,促進改革的實施。

第三,以新的角度或新的研究方法重做已有的課題,從而得出全部或部分新觀點。如在推行素質教育的初始階段,教育專家就呼籲不要再進行“填鴨式”的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時候要注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動腦能力,使課堂活躍起來,杜絕教師“一言堂”,這在當時也是進步的。但是新的課程改革提倡合作、引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就有提出了更要層次的要求,這完全可以成為教師的一個研究課題。

第四,教師能夠對已有的觀點、材料、研究方法提出質疑。雖然沒有提出自己新的看法,但能夠啟發人們重新思考問題。隻要教師在教學中做一個有心人,善於思考,勤於發現,好的課題是處處存在的。

以上四個方麵並不是對“新意”的全部概括,但隻要能做到其中一點,就可以認為文章的選題有了新意。

二、收集和整理論文資料應注意的事項

(一)資料搜集的範圍

撰寫論文必須詳盡地占有資料,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論文可能要搜集到幾萬、甚至幾十萬字的資料。資料是論文寫作的基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資料,研究就無從著手,觀點也就無法成立,論文更不可能形成。所以,詳盡地占有資料是論文寫作之前的另一項極重要的工作。

論文寫作之前,至少應當占有如下五個方麵的材料:

1.第一手資料

第一手資料包括與論題直接有關的文字材料、數字材料(包括圖表),譬如:統計材料、典型案例、經驗總結等等,還包括自己在教育實踐中取得的感性材料。這是論文中提出論點、主張的基本依據。沒有這些資料,撰寫的論文就隻能成為毫無實際價值的空談。對第一手資料要注意及早收集,同時要注意其真實性、典型性、新穎性和準確性。

2.他人的研究成果

這是指國內外對有關教育課題學術研究的最新動態。撰寫論文不是憑空進行的,而是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對於他人已經解決了的問題就可以不必再花力氣重複進行研究,人們可以以此作為出發點,並可以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發、借鑒和指導。對於他人未解決的,或解決不圓滿的問題,則可以在他人研究的基礎上再繼續研究和探索。切忌隻顧埋頭寫,不管他人研究,否則,撰寫的論文的理性認識會遠遠低於前人已達到的水平。

3.邊緣學科的材料

當今時代是信息時代,人類的知識體係呈現出大分化大融合的狀態,傳統學科的鴻溝分界逐漸被打破了,出現了令人眼花繚亂的分支學科及邊緣學科。努力掌握邊緣學科的材料,對於所要進行的學科研究,課題研究大有好處。它可以使我們研究的視野更開闊,分析的方法更多樣。譬如在研究教育學的有關課題的時候,就必須用上心理學、統計學、文學等學科的知識。大量研究工作的實踐表明,不懂一些邊緣學科知識,不掌握一些邊緣學科的材料,知識麵和思路狹窄是很難撰寫出高質量的論文的。

4.教育專家、名家的有關理論著作,教育心得和教育隨筆等。專家的論述極具權威性,對準確有力地闡述論點大有益處。

5.背景材料

搜集和研究背景材料,這有助於開闊思路,全麵研究、提高論文的質量。比如在研究某個時期所運用的教育理論或教學策略的落後性或單一性時,不能一味地批判,還要考慮到當時的社會情況和教育的發展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