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情境設置策略。新課伊始,如何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使學生有學習的心向準備,讓學生很快地進入學習狀態十分重要。教師應根據學生學習的內容,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營造一種學習的氛圍,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新課開始是上好一堂課的重要環節,有道是好的開頭等於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師在開始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那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會大打折扣。情境設置包括兩個方麵的內容:一是新知識的呈現。把知識和問題通過情境的藝術渲染呈現給學生,造成懸念,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產生學習動機。二是人際關係。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基礎,隻有消除對立、冷漠等不良人際關係,在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建立起和諧環境,學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學習上,愉快地學習、生動活波地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發揚教學民主,給學生提供發表不同見解的機會。教師對中差生更要關注,要善於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讓這些學生提高自信心,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2.活動參與策略。現代教育理論強調,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不能僅把已有的知識結論灌輸給學生,而要創造一定的條件,提供一定輔助材料,通過學生的耳、眼、口、手、腦等多種器官的感受和體驗,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凡是學生能動口的盡量讓學生動口,凡是學生能觀察的盡量讓學生觀察,凡是學生能動手操作的盡量讓學生動手操作,凡是學生能總結歸納的盡量讓學生總結歸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主要起啟發、點撥、引導的作用。學生在思維啟動時,教師要進行引導;學生在思維斷裂時,教師要進行銜接;學生在思維堵塞時,教師要進行疏通;學生在思維模糊時,教師要適當點撥;學生在思維散亂時,教師要幫助梳理。教師為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排除幹擾,讓學生樂學。隻有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地發揮,興趣才能持久,知識才能牢固地掌握。
3.反饋調節策略。教學過程是師生間為實現教學目標而進行的有目的的信息傳遞和調控過程,教與學雙方均需在信息輸入與輸出的基礎上及時獲得反饋信息,及時進行調控。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都是根據事先寫好的教學方案進行教學,這往往容易忽視或者無法預料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的差異性和特殊性。因此,教學內容的取舍、教學進度的快慢和教學方法的選擇都要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靈活掌握。教師要善於捕捉和搜集教學反饋信息,並根據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靈活地控製教學過程,不要被已設計好的教學方案所束縛,特別是對那些有求異思維和創新精神的學生,教師要不失時機地進行引導和鼓勵,鼓勵這些學生質疑問難,為學生的大膽求知、主動發展創造條件。
4.方法指導策略。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曾有這樣一句名言:“最有價值的知識是方法的知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學會生存》一書也強調:“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在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新知識、新技術層出不窮,一個人隻有掌握了學習方法,形成了學習能力,他的一生才能不斷地獲得新知識,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與需要。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學生才能自覺主動地學、科學高效地學。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觀察、思維、想像、分析、概括、綜合、記憶、理解等都有其方法上的特點,教師要悉心引導、精心施教,讓學生會學、學會。
5.成功展示策略。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各有所長,有的善於提問,有的善於朗讀,有的善於表演,有的善於書寫……教師要因勢利導,通過恰當的時機、途徑和場合,讓學生的特長得以充分展示,使學生能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產生成就感,再把成功的喜悅化作學習的動力,增強學習的自信心。例如,在上體育課時,教師可以把動作規範的學生叫出來給其他同學做示範表演;在上數學課時,教師可以叫計算方法簡便、應用題解答方法不同的學生到黑板上演示,展示他們簡捷靈活的思維過程;在上語文課時,教師可以請語音標準、朗讀有感情的學生進行示範性朗讀;低年級還可請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在識字、寫字時擔任小老師;在上手工、科技課時,教師可以把學生製作的優秀作品在全班進行展覽……這些成功的展示,會使學生產生成就感,滿足兒童心理發展的需要。學生通過主動學習和探討,一旦獲得學習的成功或反複成功,反過來又可以促進學生主動地學習,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一種學習動力。兒童發展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兒童的需要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一種需要滿足了,另一種新的需要又會產生,兒童正是在滿足不斷發展的需要的過程中逐步獲得自身發展的。學生一旦體驗到學習成功的樂趣,自然會產生更大、更多成功的欲望,誘發更為主動的參與、更為積極的思維,從而使主動參與學習成為一種持久強烈的意識,最終形成自我學習的內在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