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坡上,那座大大的石屋,已經快要上梁了。
上梁之後,接著就該封頂;因此上粱之前,搭了一半的新屋就得停工幾天,好讓那些牆裏的濕氣邪氣,在朗朗天地中,全都遠遠跑走,不在屋子裏留存。
從山頭一望,這屋子就象一個沒戴鬥笠的人,光著脖頸站著。
恰好在冬閑時節,村子裏十幾戶人家的成年人,幾乎都來幫忙過。村子裏已經有好多年,沒有起過新屋了,目前那些低矮的石屋,連牆上的石塊,都已經給太陽曬成黝黑,就足見它們有多麼年深月久了!
一個人要曬黑,並不太難,一個熱天不戴草帽,麵上就會象塗了層碳;但石頭就不一樣了。要一座石頭屋子變得渾身黝黑,總得要二、三十年!
眼前這座新屋,和其他屋子比起來,還有一點大為不同;那就是它大得出奇。象在這樣的小村子住慣的人,簡直猜不出,一間屋子,為什麼要造得這麼大?
普通的石頭屋子,總是分成三四個小間,一間堂屋,一間灶間,或者幹脆就堂屋兼灶間,還有就是睡人的房間;五六口人的人家,就已經夠住。等到家族興旺,實在人口多了,那麼也許在舊屋的旁邊,另添個廚房。
山裏人家,講不起排場,也無須講排場,難道這種鄙陋的地方,誰家的堂屋,還會有哪個官府的大老爺,或是員外貴人,會前來拜會?
但是小翠家的這家石屋,總有二十幾間屋子;除了這些屋子,更有間偌大的堂屋。光是那間堂屋,就足夠甘溪村全村的人住進去了。
至於那整座房子,幾乎就把整座緩坡蓋住。
山裏實在偏僻,連座燒磚塊的土窯也沒有,因此,全部用的從山上取的石頭。山上石頭雖多,但這個村子卻小,因此,小翠特意去請了五十裏外苗寨的人手來幫忙。
苗民壯實得很,一次就能從山上背來一籮筐的大小石塊。
作為回報,小翠在新屋門口設了一口大缸,裏麵灌滿了剛釀好的糯米酒,沁沁甜甜,背一筐石頭回來,坐著或蹲著喝上一碗,疲勞霎時一掃而空,真叫人快活得很!
正好在臘月裏,主人家每餐供應的大碗米飯,除了尖尖地覆著紅紅的辣椒,和翠綠的蔬菜,裏頭還藏著好多塊臘肉。吃這樣的飯,叫誰幹活,會沒有勁頭?!
那些淳樸的苗民,在路上背著一筐石頭,還唱著悠揚婉轉的苗歌。七拐八彎的歌詞,叫人聽了也不懂,但雖然不清楚唱些什麼,總之是好聽。
一連在背了半個月石頭,苗民們回去的時候,小翠讓每人在自己的水袋中灌滿了米酒,還送了一塊過年的臘肉,和一塊銀子。
甚至連小翠也說不清,臘肉、米酒、和銀子,哪樣叫苗民的眼睛更為閃亮?總之,他們歡歡喜喜地走了。
這個小小的村落,整個村子養的豬,當然也都不夠這些天來,招待這些苗民。更不用說,這個村子裏,幾乎不養豬,而隻養雞。因為買一頭豬崽回來,要扛過幾十裏山路,太重了;而一枚枚雞蛋,就要輕得多。
村子的糯米,也不夠釀這麼些酒。
更不用提銀子了!這個小村的人,每個人見過的銀子,全部都加起來,恐怕也沒有小翠在這天一早,發給苗民們之後,被苗民們裝在褡褳裏帶走的多。
臘肉和糯米,是小翠讓人到山外的鎮上去買回來的。
就算小翠有銀子,這麼多臘肉和糯米,一趟趟要扛回山來,當然也很麻煩。小翠新買了一輛馬車,一輛四匹馬的馬車。
她沒有買八匹馬的,是因為那條山路不夠寬大。
其實四匹馬拉的車,也不能一直拉回到這座新屋跟前,因此每到山腰的某個地方,去買東西的人,就將馬車卸下,把它放到一處淺淺的山洞裏,外麵還用茅草遮蓋住。
然後,他們把滿載而歸的貨物,分別讓四匹馬馱上,載上山來。
鹽、臘肉、糯米、黃豆、洋油燈、粗布、綢緞,這些東西,有的人見過,有的不曾。
能“躬逢盛世”,見到在自己這麼小的小村裏,造起一座這麼大的石頭屋子,當然是件很難得的事情。更不用說,這個臘月裏,幾乎每一餐,人人都能吃到臘肉。還有豆腐。
晚間,小翠坐在暫時借住的石屋中,望著那個拔地而起的龐然大物,微微地笑。
這段時間,竟然有這麼多的人,突然發了橫財!五十萬兩,三十萬兩,全都從恭郡王得來。而恭郡王此時,聽說正在滴水成冰的北京城外,進行兵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