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初中計算機教室為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創造了條件,並把信息技術應用到教學中去;衛星教學收視點把課程資源、教學素材、“空中課堂”送到學生的麵前;教學光盤播放點的應用,把優秀課程引入農村小學的課堂,利用光盤教學或輔助教學在農村小學中廣泛應用,使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逐步轉變為學生學習的輔導者、引導者和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采用的三種建設模式經濟實用,符合農村中小學的實際,基本適應我國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水平。
在中小學危房改造方麵,為確保全市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順利實施,市教育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建委、市審計局於2005年3月聯合對全市的272所中小學的危房狀況進行了一次全麵核查。核查涉及272所項目學校,計劃建設規模203899平方米,計劃總投資11732萬元。核查期間,市政府督察室領導分別對各區、縣的危改工作進行了檢查和督導。此次核查,進一步摸清了全市中小學危房底數,準確掌握了我市二期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項目執行情況,為加快實施蘭州市二期中小學危房工程項目步伐提供了保障。
總之,進入新世紀以來,黨中央提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需要教育事業的發展必須達到更高的水平。實現小康目標、構建和諧社會,強調以人為本,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這就需要促進人的全麵發展,把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豐富的人力資源優勢。因此,教育事業任重而道遠。為此,蘭州市人民代表大會第十三界六次會議製定的《蘭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2006—2010年)綱要》中,提出了推進“科教興市”戰略和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的各項部署。《綱要》指出,全麵推進蘭州科技、教育、文化等社會事業的發展,必須堅持優先發展教育,加快教育結構調整,促進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其中重點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和城市高中階段教育。要高度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培訓,提倡終身教育,營造學習型社會,培養創造型人才。要全麵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優化資源,調整布局,努力提高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實現全社會的教育公平,建立起開放的、多樣化的、社會化的終身教育體係和建設學習型城市。由此,蘭州的教育事業必將抓住大好際遇,步入一個新的輝煌時期。
主要參考文獻
1.蘭州市誌教育誌編纂委員會編纂:《蘭州市誌·教育誌》,蘭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
2.甘肅省誌教育誌編輯委員會編纂:《甘肅省誌·教育誌》,甘肅人民出版社,1991年。
3.傅九大主編:《甘肅教育史》,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年。
4.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蘭州文史資料選輯》。
5.鄧明著:《蘭州史話》,甘肅文化出版社,2005年。
“center”後記
去年金秋時節,我有幸應約承擔了《蘭州曆史文化·重教興學》的撰寫任務。曆經一年時間,在初稿完成後,進一步參照編委會和專家組相關專家的修改建議,數易其稿,總算付梓了。
幾年前,我曾參與《甘肅教育史》的撰寫工作,在探索和梳理甘肅教育曆史狀況的同時,涉及到蘭州教育文化一些內容。這次依據叢書編委會關於“雅俗共賞、生動活潑、資料充分、史實確鑿”等思路來展現蘭州的教育文化,則是一個新的嚐試。
教育產生於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現象。遠古時代,蘭州地區就是先民們生產、生活的重要場所,在這裏形成久遠的教育文化。蘭州自西漢設立金城郡以後,因戰亂頻繁,教育發展緩慢。到了宋代,蘭州始有官學,明代興起書院,至清代興盛。至此,蘭州步入封建教育的鼎盛時期。清末,廢除科舉,設立新學,蘭州始建新式學堂。中華民國時期,近代教育製度逐步建立,各類教育相繼建立,教育規模空前擴大。新中國成立後,社會主義現代教育在探索中逐步建立和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蘭州教育事業進入一個新的繁榮發展的曆史時期。麵對蘭州教育文化如此豐富的內涵,要在一本小冊子中詳盡展現,顯然有相當難度。因此,本書隻能擇要而述,依據蘭州教育發展的曆史脈絡和基本特色,列出十二個專題,分別進行具體敘述。盡管筆者自始至終都力求領會叢書編委會的編輯思路,以盡其所能的態度進行撰寫,但現在看來,限於時間倉促,更由於本人水平所限,書稿在內容取舍、行文技巧等方麵還是有一些不盡人意之處,缺點和錯漏在所難免,尚望專家和廣大讀者提出寶貴意見,以便在今後的修訂中進一步借鑒、汲取和完善。
本書的完成並出版,不僅是個人努力的結果,同時也凝結著許多人的辛勤勞動。在寫作過程中,直接或間接地吸取了蘭州教育方麵的相關研究成果,專家組對初稿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見,還有榮耀光主任、彭嵐嘉研究員自始至終指導和關注著本書的寫作。在此,對所有給予幫助的專家、朋友一並表示誠摯謝意。本書中所收入的一些曆史圖片由蘭州市地方誌辦公室提供,在此亦表示衷心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