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附錄(9)(2 / 3)

“北京不能再提高對朝鮮的壓力,以免促成朝鮮體製的崩潰。因為一旦朝鮮韓國統一,朝鮮半島勢必會進入美國勢力範圍,對中國極為不利。與此同時,維護住朝鮮不倒,也可以阻止美國軍隊緊逼中國。在這一層意義上,北京對現在韓國領導人李明博所持的強硬立場,感到很失望。”

文章稱,本來,東盟在東北亞安全問題上,向來能不作聲就保持緘默。但周五結束的東盟區域安全會議上,東南亞這個最大的國家聯盟幾乎一反常態,提出南海問題……東盟提出這些問題之後,中國外長楊潔篪發表了據稱是非常激烈和情緒化的發言。在瓦格納教授看來,北麵的美韓聯合軍演和南麵的美國與東盟聯手討論南中國海問題,都體現了遠東地緣政治推手的一個新維度……他提醒人們注意美國結盟政策在遠東的變化:

北約經曆了現代化過程。同樣,美國也在致力於自己在亞洲的聯盟政策的革新。意味深長的是:朝鮮在一係列問題上,促使東亞的軍事化進程,促使美國密切了它和韓國與日本的盟友關係,而這一點恰恰是北京非常不願意看到的。中國外交始終在力圖軟化美國在遠東的各種結盟。

本篇評論被中國的幾家媒體轉載,可見基本還是“符合中國立場”。不過,讀者仍然可以感覺到德國媒體對中國所固有的一絲“敵意”,或許這樣的論調是無法改變的。德國作為資本主義國家,對於同樣處於“西方陣營”、“資本主義陣營”的美國,認可度可能還是更高一些的。在這次的事件中,盡管在理論上中國並沒有“牽涉其中”,但任何人、任何媒體都心知肚明中國正是事件的另一位主角。本次事件絕不單純涉及美、韓兩方與朝鮮的對立關係,中國作為在東北亞安全問題上不能忽略的一個國家,也在事件中發揮了諸多作用,而且整個事件不隻是東北亞安全問題,甚至是東西方世界對立與共處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本篇報道花了巨大篇幅來渲染事件“背後”的故事。盡管並不處於“危機”的旋渦中心,德國媒體還是在“外圍”盡量關注了整個事件,並且在不影響己方利益和對外關係的大前提下,給出了一些“判斷”和“預測”。

四、小結以及給我們的一些啟示

在對這次美韓聯合軍演的報道中,德國《明鏡周刊》雖然筆墨不多,但卻很能代表危機事件中一部分國家、一部分利益集團的態度:保持中立,平衡各方觀點,但又很明顯從意識形態出發,得出有利於己方意識形態的結論。

現今階段,默克爾政府對美國和中國的態度都有一些曖昧,而在這次的軍事演習中,最重要的兩方則是美國和中國。美國《華盛頓郵報》在2010年9月18日曾發表一篇文章,稱“美國人看到自己的經濟不景氣,不禁對中國咂舌進行誹謗,但是在德國,中國是一位受尊敬的客戶。這位亞洲巨人迅速增長的需求成為推動德國經濟複蘇的一大助力,德國已經證明了一個道理:即使是發達國家,也能夠從中國的崛起中受惠。但是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德國和中國構建良好的貿易關係,無異於搶了美國人盤中的燒鵝。在今年第二季度,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增加了25%,盡管德國增加了17%仍低於美國的比重,但是,德國的對華出口已經同比增加了兩倍。盡管美國對華出口的總量仍多於其他國家,但是德國正在某些方麵逐漸超越美國”。

由此可見,德國並非不重視與中國的關係,在新聞媒體的報道中也並非總有著那麼明顯的傾向。然而,同樣是危機事件,德國媒體對單純發生在中國的危機事件——如烏魯木齊暴力事件——所做的報道要偏激些,而對這次的美韓聯合軍演問題,措詞上無疑要謹慎些。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對於單純發生在中國境內的危機事件,扮演主角的一方主要是中國政府。而這次的美韓聯合軍演的影響範圍就要大得多:美韓聯合軍演畢竟是一次明顯的世界霸權、話語權爭奪,意識形態紛爭等方麵綜合起來構成的真正的“國際危機事件”。可以說,在此次行動中,各國都在彼此博弈,也都在試探“敵方”的實力。由此一來,新聞報道就成為“投石問路”的最佳途徑——可以通過不同的報道來研究每一方下一步的“動作”,從而對局勢作出更準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