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參考文獻(2)(1 / 3)

劉學:《中國網絡新聞媒體研究》,載《現代傳播》2002年第6期。

魯宏等:《Web2.0時代的網絡傳播》,載《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第1期。

陸銀味:《不同視角下國際新聞報道之研究》,載《新聞與傳播研究》2004年第4期。

毛玉西:《〈紐約時報〉國際視野中的文化報道》,載《中國記者》2008年第1期。

彭蘭:《媒介融合時代的“合”與“分”》,載《新聞與寫作》2006第9期。

彭蘭:《從新一代電子報刊看媒介融合走向》,載《國際新聞界》2006第7期。

彭蘭:《主流化與邊緣化——網絡新聞發展的雙重軌跡》,載《中國記者》2004年第5期。

錢克錦:《國際新聞的國際化和本土化》,載《中國記者》2002年第2期。

饒麗娜:《網絡三劍客誰主沉浮》,載《新聞知識》2006第1期。

唐穎:《CNN國際新聞的傳播策略》,載《新聞前哨》2004年第4期。

陶富源:《哲學、人學與人》,載《哲學研究》2003年第11期。

田智輝、黃楚新:《1995-2001:中國網絡新聞的發展狀況研究》,載《現代傳播》2001年第4期。

屠忠俊:《網絡多媒體傳播——媒介進化史上新的裏程碑》,載《新聞大學》1999年春季號。

王浩:《用足用好國際新聞資源服務我國外宣報道宗旨》,載《新聞戰線》2004年第9期。

吳廷俊:《互聯網絡成為大眾傳媒的社會環境》,載《現代傳播》1998年第2期。

吳曉龍、陳潔:《速度和原創:網絡新聞的生命線》,http://cjr.zjol.com.cn/05cjr/system/2002/05/09/001018737.shtml。

席偉航、霍誌靜:《政府參與新媒體管理的動因和原則》,載《中國記者》2006年第2期。

項玉林:《國際新聞報道斷想》,載《新聞知識》1999年第8期。

肖珺:《建構我國網絡新聞評價體係》,載《網絡傳播》2006第8期。

邢玉紅:《馬克思人學研究的新視角——人的全麵發展理論》,載《理論界》2007年第2期。

徐倩、王利軍:《“灰色貴婦”外衣下的〈紐約時報〉網絡版》,載《傳媒》2006年第6期。

楊聰:《網絡時代的大眾文化》,載《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

楊琳樺:《博客時代的“公眾新聞”》,載《21世紀經濟報道》2005年7月13日。

衣俊卿:《馬克思主義哲學演化的內在機製研究》,載《哲學研究》2005年第8期。

衣俊卿:《馬克思思想:人之存在的文化精神》,載趙劍英、葉汝賢主編:《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

於周秦、陳金應:《透視國際重大新聞盲區——如何使國際新聞走出同質化困境》,載《新聞與寫作》2005年第4期。

張超:《VOA,BBC華語廣播“中國本土化”策略初探》,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4110/55469/4990329.html。

張化冰:《西方話語霸權與我國國際新聞報道策略》,載《青年記者》2010年11月(上)。

張雷:《我們的注意力流向地球的何方?——我國網絡國際新聞地域分布實證研究》,載《新聞界》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