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省級地麵頻道跨區域合作模式創新(3)(1 / 2)

四、省級地麵頻道跨區域合作的路徑與方向

(一)新聞直播:省級地麵頻道的真正聯動

節目交換、資源共享是現有省級地麵頻道合作的主要形式,但合作不能停留在這個水平。從競爭格局來看,央視以十幾個頻道就能占據全國收視份額的三分之一,其占有全國性資源的競爭力可見一斑,而省級衛視的競爭力靠綜藝節目和電視劇來維持。與上述兩者不同,從現有成功案例來看,省級地麵頻道的競爭力主要體現在新聞(民生新聞)和新聞類的節目上。從競爭格局來看,從央視的收視市場分割地方收視是各個省級地麵衛視發展的方向,切入點為綜藝節目;而對省級地麵頻道而言,與央視形成競爭,從新聞切入,這樣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

在全球化、市場化日益成熟的今天,新聞即便是民生新聞都具有跨區域的屬性;通訊技術可以按預期發展,現場連線報道的成本會下降。新聞直播、連線播出的形式將成為省級地麵頻道合作的重要方向。可以想象的是,一條新聞如食品安全問題、物價上漲問題、生產安全問題、入學問題等,一旦進行多地連線報道,其新聞衝擊力可想而知。就算純粹具有本地屬性的新聞,如果能夠進行跨區域類比式的連線直播,其新聞傳播效果將會大大增強。

新聞直播、連線式的合作具有“去中心化”的概念,既往的電視新聞采製的合作具有單一媒體的主導性,比如央視主導或者新聞事發地主導,而新聞直播、連線式的合作則更多體現的是平等的合作,合作所產生的新聞資源會產生疊加價值,為參與者共享。“去中心化”的合作方式能夠建立長期、穩定、經常性的合作機製,各省級地麵頻道在現有資源配置不變、成本不額外增加的情況下,實現了新聞價值的增值。

(二)輿論共振:省級地麵頻道合作新型空間

近年來,電視評論成為電視新聞新的增長點,從央視到各地方電視台紛紛推出電視評論欄目,新聞時評、專家點評、電視辯論等,形式多樣,從電視評論的屬性來看,媒介較為看重的是電視評論觀點的“組織屬性”。梁建增認為,“央視新聞評論員是央視新聞傳播有機整體的一部分,他們要站在國家電視台的立場對重大新聞事件進行解讀,發表的不是專家學者的一家之言,而是代表國家電視台的聲音。”說明新聞評論對輿論的代表與引導,但從輿論的另一個屬性來看,輿論就是公意,就是眾人之論。電視評論對於事件的評點、詮釋純粹從本台立場來進行,至少是不完整的,還有可能影響到新聞的“平衡性”準則。

電視新聞評論的興起以及輿論的固有屬性給省級地麵頻道提供了一個新的合作空間。2008年,在“全國民生新聞協作體”年會上,天津電視台都市頻道提議,創辦一個新聞評論節目,在北京設立演播室,由著名時事評論員曹景行等主持,周一到周五製作播出,有12家頻道同意,但最終沒有施行。對於同樣一個政策,各地在各自的立場下如何進行解讀,將這些差異化甚至相左的意見全麵地提供給受眾,能夠幫助受眾更準確地理解政策的真正內涵。另外一個角度是,對於某些社會發展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省級地麵頻道更可進行新聞評論的互動,最終形成輿論共振,促進社會輿論場的產生與發酵,促使事件向有益的方向發展。

(三)區域化合作:省級地麵頻道的常態互動

對於省級地麵頻道而言,立足區域,凝聚傳媒競爭力是省級地麵頻道可行的操作方式。首先,區域的劃分都是依托一定的基礎。在經濟上,區域內省市經濟互補性比較強,相互之間聯係緊密,資源、信息流動比較頻繁;在文化習慣上,區域內省市文化習俗比較接近,對於大眾傳播的形式內容有著相近的接受習慣。這都奠定了區域化合作的基礎。其次,區域化合作是省級地麵頻道麵對央視、衛視、地市台競爭時的新空間的拓展,既不會像央視模式那樣宏觀解讀,也不會局限在地市台的微觀詮釋,更能夠避免衛視傳播的行政主導。最後,省級地麵頻道的區域化合作的成本非常有限,且有現實的政策支撐,施行起來較為容易。

從現有成熟的區域經濟區發展來看,長三角、珠三角的媒介區域化傳播已經成為常態,但在新的區域經濟綜合區如中部城市群、中原經濟區、關天經濟區、成渝經濟區、環渤海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區,相應的媒介合作還沒有展開。立足區域化發展,將是擺脫省級地麵頻道收視對於省會城市的依賴,提升傳媒形象與傳媒影響力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