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地方電視市場結構中,每個省級電視台都開辦多套節目,第一套節目被稱為省級衛視頻道,第二套節目不管叫做都市頻道、城市頻道、經濟頻道,還是其他地域特色鮮明的名稱,通常都是每個省的地麵強勢頻道。
強勢體現在新聞節目強。“第二套節目”堅持新聞立台,在多年的發展中,作為中央媒體和省級衛視新聞報道的補充和延伸,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完成黨和政府的重大宣傳報道任務;同時借助天然的地緣優勢和心理接近性,為全省都市和鄉村公眾提供豐富多樣的新聞產品和服務。這些頻道都擁有一個民生新聞節目集群,以“民生”為新聞生產的出發點,傾聽民聲、反映民意,節目資訊豐富、形式活潑。這些頻道都擁有一支年輕、新銳、充滿職業激情的快速反應團隊,活躍在社區、鄉村新聞報道的第一線。這些頻道還擁有一個靈活多變的節目創新機製,不斷適應媒介環境和受眾需求的變化來完善節目內容,調整節目編排,轉變節目樣式,豐富表達手段。
強勢體現在市場表現強。省級地麵強勢頻道的整體收視份額長期在省網和市網排名第一,擁有一批省內乃至全國知名的優秀欄目和明星記者、主持人,由新聞節目帶動的品牌價值和廣告收益僅次於省級衛視頻道。
強勢還體現在社會影響力強。省級地麵強勢頻道與受眾共享相同的經濟環境、文化土壤、語言風格和心理特征,與城鄉發展和居民生活息息相關。它們曾在城市和鄉村的變遷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們為社會公眾報道新聞、解讀政策、出謀劃策、調解糾紛,在本地居民心目中擁有誠信、親和的頻道形象。
在中國本地化電視媒體市場結構中,省級地麵電視頻道位於省級衛視與城市電視台之間,彼此在市場和受眾群體上有一定的差異性。長期以來,省級地麵電視頻道借助省級電視台的影響力、覆蓋麵及由此帶來的人才優勢,輔以本地化的地緣和心理接近性的優勢,在本地市場競爭中地位強勢。但是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興起和城市電視台的崛起,省級地麵頻道的優勢地位遭遇挑戰。
互聯網創造了一個信息充裕甚至過剩的媒介空間,依托互聯網出現的社會性媒體:商業網站、個人博客(播客)、網絡論壇、微博等不斷分流公眾的注意力。比如,目前在省級地麵頻道運作的市場空間中,幾乎所有的本地媒體都開辟了微博戰場,受眾的注意力被迅速稀釋。另一方麵,城市電視台加快設備與技術的更新,引進人才,不斷學習和跟隨省級地麵頻道的節目製作特色及編排方式。為了爭奪都市電視受眾,常常集一個城市電視台所有頻道之力對抗省級地麵強勢頻道。除此以外,一些以娛樂節目、電視劇為主要內容的省級衛視頻道加入到與省級地麵頻道的競爭中來,開始改變本地觀眾的收視習慣。常態化的直播新聞報道原本是省級地麵頻道的強勢內容,但中央電視台依靠在直播設備和調度上的優勢,在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大事件直播上分流了省級地麵頻道的一部分觀眾。
在我們的調研中,許多省級地麵強勢頻道的管理者和從業人員都這樣描述自己的生存狀態:“快要摸著天花板了”,卻不知從何突破。
媒介融合時代為省級地麵頻道提供了突破的可能性。有關媒介融合(convergence)的定義很多,在國際上被引用比較多的是戴雷(Dailey)和戈登(Gordon)的定義。戴雷認為新聞機構的媒介融合呈現為一種連續性,起初表現為聯動,接著是克隆、合作和內容共享,最後才是真正的融合;戈登則認為媒介融合體現在產權、策略、結構、信息收集和敘事五個層麵上。可見媒介融合不僅是一個動態的連續過程,而且涉及新聞生產和流通的宏觀、微觀各個層麵。在媒介融合時代,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搭建了全新的傳播平台,在此之上,所有傳統媒體的特征融合於一體,媒介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技術的融合為電視媒體的發展帶來了全新的機遇:在將傳播效果最大化、拓展受眾群體、尋求全新贏利模式等方麵,電視媒體有了更大的運作空間。
當然,新的媒介環境也對電視新聞生產提出了變革的要求。變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方麵是對新聞生產流程的再造。電視新聞節目為了適應多渠道、多平台的播出,滿足融合時代受眾的需求,必須改造傳統的生產模式,重塑信息采集和新聞表達的方式。另一方麵是電視媒體與其他媒體及播出平台關係的重構。如何與其他傳統媒體合作,共享內容,在新媒體播出平台上競合共贏?如何將新聞資源最大化,探索全新贏利模式?如何與新媒體播出平台共享用戶,拓展受眾市場?基於新媒體技術,不同地域的電視媒體之間如何協作、共同發展?在這兩個變革的背後,還包含一係列的生產理念、生產管理體製、人才培養機製等的變革。
基於現實的困境與機遇,雲南電視台和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研究中心共同策劃了“融合時代的新聞創新”研究課題。希望通過全麵分析我國省級地麵電視媒體在全新媒介環境下的發展現狀、問題及應對方式,結合發達國家在電視新聞生產領域的成功經驗,提出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國省級地麵頻道電視新聞的創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