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回望“十五”續寫輝煌(代序)(1)(1 / 3)

甘肅省糧食局黨組書記、局長朱紅

在第十個五年計劃時期,全省糧食係統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方針政策,萬眾一心,奮發圖強,埋頭苦幹,開拓進取,不斷深化糧食流通體製改革,努力提高糧食宏觀調控能力,確保糧食供需平衡和市場穩定,積極探索服務“三農”的新模式,初步建立了市場經濟下糧食流通的新格局,為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曆史性貢獻。

一、突出保護糧農利益和確保市場穩定兩個重點,糧食收購政策得到全麵貫徹,收購總量創曆史紀錄

糧食部門是主要的涉農部門,糧食職工與廣大農民有著天然的親緣性,有效保護種糧農民的利益,推動糧食增產機製的完善,是搞好糧食收購的立足點。“十五”期間,無論是按保護價收購還是實行市場化收購,糧食職工始終牢記神聖職責,把穩定市場糧食收購價格、保護農民利益作為一項政治任務,不折不扣地執行糧食收購政策,共收購糧食110.4億公斤,比“九五”多購32.8億公斤,是曆史上收購數量最多的5年,最大限度地滿足了種糧農民出售餘糧的要求。同時,新糧的入庫,陸續補充了糧食庫存,改善了糧食品質,為有效調控全省糧食市場,確保供需總量平衡,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2001年-2003年,根據省政府的決策,我省比照糧食主產區,繼續實行以“三項政策、一項改革”為主的糧食流通體製改革政策。各級糧食部門和國有糧食企業全麵貫徹“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餘糧”的政策,充分發揮糧食收購的主渠道作用,對定購和保護價範圍內符合國家質量標準的糧食,堅持了常年掛牌敞開收購,做到了不拒收、不限收、不停收。3年間,全省國有糧食企業按保護價收購農民出售的餘糧65.1億公斤,基本做到了應收盡收,與同期市場糧價相比,助農增收10億元以上。

2004年,順應全國糧食市場化的新形勢,我省同步放開了糧食收購市場。我們把發展多種糧食收購主體,促進平等、公平交易環境的形成,作為建立糧食流通新體製的重要環節。一方麵,出台了在糧食流通領域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製經濟的政策措施,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製糧食收購主體的發展;另一方麵,指導國有糧食企業積極適應新形勢,實現由“計劃主渠道”向“市場主渠道”的轉變。國有糧食企業樹立農企雙贏的新理念,按照“購得進、銷得出、不虧損”的原則,采取靈活多樣的收購方式,千方百計做好糧食收購,2004年、2005年兩年共收購糧食39.5億公斤,占全社會總收購量45.3億公斤的87.2%,在保護農民利益、引導糧食市場價格形成方麵,發揮了較好的帶頭作用。

二、政策性供應和市場性銷售齊頭並進,糧源充足,品種齊全,糧食消費保障有力

糧食工作一頭連接著生產,另一頭連接著消費。滿足千家萬戶居民、村民的糧食消費需求,是搞好糧食流通的最終目的。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省糧食生產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實現了糧食生產和消費的大體平衡,但年度之間、區域之間、品種結構之間的不平衡性還明顯存在,主要品種小麥有缺口,優質專用小麥少,大米主要靠省外調入,還有一部分自產糧不能直接作為口糧消費。事實證明,糧食除了總量問題外,還有品種結構的問題,糧食總量不足時會出問題,糧食品種結構矛盾突出時也會出問題。“十五”期間,平衡省內糧食供需的任務仍然比較艱巨。我們充分利用國有糧食企業和其他經營主體主輔兩條渠道,采取省內直接收購、省間調劑調入、多渠道流通補充等手段,籌措采購了政策性供應和市場銷售的各種糧源,確保了市場供應不斷檔、價格不暴漲,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消費需求,保證了全省軍需民食,維護了社會的穩定。5年間,全省共銷售各類糧食121億公斤,年均銷售24.2億公斤,最高2004年達30億公斤。糧食供應和銷售的亮點主要有:

退耕還林(草)補助糧供應任務圓滿完成。1999年,西部大開發的標誌性生態建設工程-退耕還林(草)工程開始在我省試點啟動,退耕還林(草)補助糧食的供應任務曆史的落到了糧食職工的肩上。針對這項工作政策性強、涉及麵廣、工作量大、工作難度高等特點,全省糧食係統全麵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於補助糧供應的政策措施,與相關部門通力合作,從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麵全力以赴,及時保質保量向退耕農戶供應符合國家質量標準的糧食,取得了政府認可、退耕農戶滿意的效果。自2000年開始供應到2004年工作結束,累計向全省退耕農戶供應糧食13.9億公斤,為實現退得下、還得上、能致富、不反彈,再造隴原秀美山川,貢獻了糧食人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