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有意說錯話(2 / 2)

此後,經常來咖啡館看棋和與他下棋的人絡繹不絕。

斯坦尼茨實力並不弱,隻是強而示弱罷了。如果他總是以強者的姿態出現,肯定會適得其反,贏了棋,卻失了財。這與有意說錯話是一樣的,你示弱了,才可以讓自己更加富有。有的時候,一個示弱的人往往是一個最強的人,他往往可以走錯一步“棋”而獲得最終的勝利。示弱並不代表就是懼怕,怯弱。人生太短暫,有些事情根本不值得浪費時間為之生氣,口角,甚至大打出手。順利地到達自己的目的地是最重要的。

在求人辦事的時候,並不是所有的話題都合對方的意,或者說是某些話題不方便說時最好就是巧妙地,不失禮貌地轉換話題。有時候,在交談中,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可以以假亂真,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巧妙地改換話題。還可以誘導別人自我否定,不至授人話炳。

來看一個關於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故事。任總統之前,羅斯福曾在海軍供職。一次,他的朋友問他關於在某島上建立潛艇基地的計劃。羅斯福在回答前小聲地問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嗎?”朋友脫口而出:“能。”羅斯福接過來答道:“你能保密,我也能。”

顯然,羅斯福利用提問者的特定心理巧妙地誘導對方表態,這樣順理成章就不需要自己再回答此問題了。

有些時候,一些不懷好意的提問會是使你處於一種被動境地,如果直接回答,就會中圈套。這時候采用巧妙的回避法,繞開對方話題,有意地說錯話,用一個相近的問題去回答不失為巧妙之法。西方記者有次問周總理說:“請問,中國人民銀行有多少資金?”這問話,實質是譏笑中國貧窮。總理回答說:“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資金嘛!有10元8角8分。”全體記者為之愕然,總理接著解釋說:“中國人民銀行發行麵額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主輔幣人民幣,合計18元8角8分……”

總理采用有意不回答對方所指的“資金”問題,而回答成人民幣的麵額問題,這既保守了國家機密,又解答了問題。可以說,總理的這段話是精彩絕倫的。

當然,有意說錯話還有諸多的言論特效。在人際交往中,不妨運用此類的方法來幫助自己更快更好地達到目的。人,無論是強者還是弱者,都有被人需要、被人尊重的需求,都有超越別人獲得心理優越感的需求。不要一味地“逞強”,巧妙地“退讓”更能滿足了對方的好勝心理,因而獲得了對方的肯定。有意的說錯話,讓對方覺得你不是一個強過自己的人,他就會欣然幫你。

在求人辦事過程中,故意示錯的說話藝術有以下幾種:

一、故意話錯話,為了蓄勢布陣,待對方批評指正時,再借題發揮,給予回擊。

曾經,有個藥鋪老板想發財想到了極點,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就點上香向菩薩禱告:“大慈大悲的菩薩,願您保佑男女老少都多病多災,我好發一筆大財!”這話被一個下人聽到了。不久老板的母親得了癆病,躺在床上哼哼嘰嘰的,下人對老板說:“這下老太太病得不輕,這全是托菩薩的洪福!”老板聽後十分憤怒。下人說:“老板息怒,您不是求菩薩保佑男女老少都得病嗎?這下菩薩顯靈了。”老板頓時啞口無言。

一個小夥子向一老人問路:“喂,老頭兒,這裏離縣城還有多遠?”“200拐杖。”“距離怎能論拐杖呢?應該論裏呀。”老人答:“論理?論理你得喊我大爺!”

以上兩個小故事使我們知道,在求人時,不妨先故意把話說錯,給對方來個措手不及,從而達到求人目的。

二、拋磚引玉,打破僵局。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有次參加一個學術會議,下麵的聽眾凝神屏氣,聽他獨自講話。講著講著,可能是因為太入神了,錢老連簡單的常識性問題都說錯了。這時,一個膽子大點兒的聽眾說:“您講錯了吧?”這時錢學森笑著說:“看來,我也不是什麼都對嘛。好,現在總算有人發言了!”經過這幾句對話,會議氣氛很快便活躍起來。

三、相反相成,啟發誘導。

在課堂上,一位教師給學生講“災梨禍棗”一詞,首先用望文生義的方法曲解示錯:“看來梨棗都有毒,吃了會生災招禍。”稍有生活常識的學生都會感到這麼解釋不合情理,但一時也說不清楚準確的含義。到了學生急欲求知的時刻,教師再揭開謎底:“這個成語說的是濫刻無用之書,使用來做雕板的梨樹、棗樹都跟著遭殃。”如此一來,學生豁然開朗。

示錯,其實就是在“錯”處做文章。無論是哪種示錯方式,都能引起對方的注意和反思,在求人辦事時,這不失為一種絕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