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我們對“辦學生喜歡的學校”的理解(1)(1 / 3)

我們的觀點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兒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盧梭

2009年下半年,上海市黃浦區提出“辦學生喜歡的學校”,由此邁開了區域推進“辦學生喜歡的學校”的步子。為什麼提出“辦學生喜歡的學校”?它與教育改革和發展是怎樣一種關係?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基本內涵?在兩年半的實踐與研究中,我們試圖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

一、為什麼提出“辦學生喜歡的學校”

我們提出“辦學生喜歡的學校”是基於以下的思考。

(一)追求快樂是孩子的天性

快樂是人生追求的目標,更是陪伴童年成長的夢想。每個人都希望快樂、追求快樂,連不懂事的嬰兒也不例外。不會說話的嬰兒都是用笑或者哭來表達自己的感受:通過“笑”來反映高興、舒服、滿足的情緒;通過“哭”來傳遞基本的生理需求(如吃喝拉撒睡)未得到滿足的信息或其他不高興的情緒。由於嬰兒笑與哭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用它們來表達高興或不高興的能力也是無須成人教的,所以,嬰兒用最基本的表情“笑”來表達自己高興心情的這一動作清楚地表明:追求快樂是每個孩子的天性。隨著嬰兒逐漸長大,當他們意識到自己被成人關注或賞識時,當他們通過努力實現了自己的願望時,就會用更多的動作和語言來表達自己快樂的心情,對“快樂”的理解會越來越豐富,追求快樂的形式也更加多樣,這使天性中有意識的成分和社會因素逐步增加。

現實生活中,孩子追求快樂的行為往往被成人看作無知甚至是過錯,殊不知,孩子的這種天性正是其身心健康發展所必需的。大人總是抱怨自己的孩子心太野,隻想往外跑,其實這正是孩子在為自己大腦的成長發育尋找養料(盡管他並沒有意識到),因為戶外的各種景象和豐富的信息是大腦成熟的重要“營養”;大人總是擔心孩子有不安分的思想和冒險的舉動,事實上具有挑戰性的感官刺激也是大腦的“營養物”,它會促進腦細胞的生長與連接。中國的家長總是吝嗇於給孩子表揚和鼓勵,認為這會助長孩子驕傲,須知激勵可以使大腦產生一種自然的興奮感,從而大大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大人總是習慣於把孩子關在家裏,唯恐他交上壞朋友,但是與同伴交往恰恰是孩子不可或缺的心理需求,而且這種需求無法用其他東西替代。由此可見,孩子對快樂的追求符合其身心健康發展的規律。

令人擔憂的是,現在的孩子最缺少的恰恰就是“快樂”二字。他們期望快樂的呼聲被嚴重忽視,“快樂”已成為當今孩子的一種奢侈享受。他們背負著太多來自成人的“厚望”,日複一日地做著自己不喜歡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長此以往,孩子們就會變得厭學情緒嚴重,師生關係冷漠,興趣愛好缺乏,人生目標迷茫。以前孩子輕生事件隻是作為特例引起人們的關注,現在發生的頻率用“接二連三”來形容也不為過。人們在對此現象深感震驚的同時,也感到不理解:現在的孩子怎麼了?他們的生活條件比起我們幼時不知道要好多少!為什麼還不滿足呀?其實大人不懂孩子的心。人在物質上的愉悅感和滿足感一定是在通過比較之後產生的,比如從物質匱乏時期過來的人對當時過年的期盼心情是現在的孩子無法想象的,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是當時過年能夠吃到平時吃不到的東西,即有強烈、鮮明的對比。現在的孩子沒有這種比較,自然不會有物質需求的滿足感。更何況除了物質需求,孩子們還有自己的精神需求,如玩樂、交友、理解、尊重、鼓勵等,我們成人究竟給了他們多少呢?應該說,一時沒有滿足孩子的需求、沒有讓孩子感到快樂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成人們還以為該給孩子的都給了,孩子應該快樂了。現實生活中,成人以自己的喜好標準來要求孩子的這種思維方式現在還十分普遍。所以,我們在提出“辦學生喜歡的學校”後要做的最迫切的工作就是要求教師多了解學生的需求,多關注學生的感受,多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是能夠讓學生快樂的前提。

(二)讓學生在成長中體驗快樂是學校的天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