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有招與無招(1 / 1)

每年寒假裏學校都給教師發一本教育教學的書,今年同事推薦的一本書是《課堂教學招術》,通俗易懂。粗讀一遍以後,忽然想到一個問題,教育教學到底有沒有招。

提到招式,馬上就會使人想起武林故事。中國武術最講究招式,所以各種門派都有自己獨特的招式。沒有招式,不成武術。著名的少林寺的牆上,就有少林武僧練功的一招一式。武打小說,常常寫到某人苦練武功,最後以一種特有的招式統一武林。年輕時讀武俠小說,也常常幻想遇見一位長者,像對待張良一樣留下一本秘訣一類的書,從此橫行天下。

長大做了教師,武林之事早已忘卻。可是自從做了教師,也經常從同事那裏、從別人的經驗總結中偷偷學上那麼一招二招,一旦派上用場,還是很高興的。現在課堂教學總結出一些招術,這應該是件好事。

但在教學上,學招術一定要消化透,靈活運用,決不能硬搬什麼招數。因為教學的對象是人,而且是具有獨特個性的人。人變而招變,否則本來是好招,最後會一點也沒有效果。我和許多老師有一樣的感覺,現在的學生和五年前的已經有了很大的差異。這單從時間上講,更不用說人與人之間的個性差異了。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每個人都是一個豐富而獨特的世界。”怎麼可以幾招就能對待所有的學生呢?假如隻是從書本上學了幾招就不分青紅皂白去亂用,那與堂吉訶德也無多少差別。

我國的中醫學博大精深,高明的中醫能真正地做到對症下藥,病變而藥變。有時哪怕是增減一兩種中藥,效果就是不一樣。我覺得教育有點像中醫,隻是對象是正常人而不是病人。對待不同學生,在不同的情景,由於不同的心態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所以即便是最好的招數也隻能化用而不能搬用。否則隻要會幾招那人人都可成大師了。教育之所以是藝術,就是它具有很多不可複製的東西。

講到招式,又聯想到幾個有關的名詞,一是虛招與實招,教育稍不注意,就會出虛招。表麵上熱熱鬧鬧,一片叫好之聲,然而實際上一切都是排演好的——既騙了參觀者,其實更多的是騙了學生;而真正的實招,倒是“潤物細無聲”,不是內行還看不出門道,效果也是實實在在。我們教師真要學,倒是要學學實招。

據說真正的武林高手,技藝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那就是在表麵上看不出什麼招。手中無招,胸中有招,那就是出神入化的境界了。我想我們也應該努力學習,爭取達到這種境界,那我們的教育就是得心應手了。

但願我們的教師都能夠真正成為教育的藝術家。要補充一點的是談到招式,都是要製服、控製對手,目的是戰勝。而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學生,師生本質上是朋友是夥伴,是學習共同體,因而教育教學最重要的不是招,不是術,而是愛。

成就最大的人與成就最小的人之間,最明顯的差異並不在於智力水平的高低,而在於他們是否有進取心、自信心,是否有堅強的意誌和性格,這些就是我們班主任工作的目標。

學生是願意接受老師正確的批評的,所不能接受的往往是老師不夠合理的批評方式。

把學生當成朋友時,你正走向成功;和學生成為朋友時,你已成功了一半;和學生成為知心朋友時,你才取得了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