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開篇之言
人是一個綜合體,就像電腦一樣,包括硬件部分和軟件部分。硬件部分主要由先天的遺傳基因決定,而軟件部分則是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環境的綜合影響形成的。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大腦有一個發育的過程,後天的發育、培養和訓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個人的軟件部分同樣具有基因性。
在現實生活中,絕頂聰明的天才不會超過2%,存在先天智力障礙的人也隻在3%左右。因為先天遺傳,人的大腦會有一定程度的差異,最大可能會有3—4倍的差別。但是,個人後天學習和訓練,培養形成的個人軟件,最高的差別可能達到100倍以上。因此,人和人之間的根本性差異是個人軟件上的差異。
一個人最容易改善的部分是個人軟件,包括個人的品德、態度、習慣及能力等多個方麵。這些方麵決定了一個人的素質,而改善個人軟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就是教育。因此,改變一個人,有且隻有通過教育才能實現。改善個人軟件的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知識教學,更為重要且基礎性的是家庭教育。
人一生的發展,主要取決於其自身的軟件基因和軟件水平。如果某個人從一生下來就開始被培養,並形成一種良好的軟件基因,那麼,不僅對他自身的人生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而且,他也可以逐步影響並改善他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社會風氣。如果一個民族乃至國家的大多數人都具有良好的軟件基因和軟件水平,那麼這個國家的社會秩序、經濟環境、科技文化等就會走上一個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因而,一個民族或國家的發展,取決於這個民族或國家的個人軟件水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個人素質。
如何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注重並培養一個人形成良好的軟件,這不僅僅是擺在我們整個社會麵前的重要問題,而且關乎國家的發展和希望,更關係到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因此,教育是任何國家發展的根本,更是中華民族複興的基礎和希望。正因為如此,教育被社會各界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然而,遺憾的是,時至今日,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異,使得我們的教育走入了一種尷尬的境地。我們還在黑暗中探索:教育的曙光到底在哪裏?
第二節 錢學森如是說
2006年,溫家寶總理說:“去年看望錢學森時,他提出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我理解,錢老說的傑出人才,絕不是一般人才,而是大師級人才。學生在增多,學校規模也在擴大,但是如何培養更多的傑出人才?這是我非常焦慮的一個問題。”
錢老提出了“中國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那麼,這種模式到底是什麼?錢老沒有給出答案,需要我們去探索。
有的人卻將錢老提出的“人才培養模式”直接與諾貝爾獎關聯起來。每當諾貝爾獎產生的時候,就是我們的民族情結開始不安的時候。中國13億人口,沒有一個本土教育培養的人才獲得科技方麵的諾貝爾獎。有些華裔獲獎了,就像是我們自己臉上有光似的,非要強調是“華裔”。我們沒有看到,這些獲獎的背後,到底需要一種什麼樣的教育才能“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
由於缺少一些理性的思考,各種帶有情緒的文章出現了,如《華人獲諾貝爾獎與中國教育無關》、《為何獲諾貝爾獎的華人都不是中國人》、《中國人不想得諾貝爾獎》、《請別拿錢永健自我安慰》、《為什麼中國大陸與諾貝爾獎無緣》、《諾貝爾獎何時到中國》、《中國人為何難獲諾貝爾獎》。楊振寧教授預測,中國二十年內可以獲得諾貝爾獎,這種預測使我們得到一種期望和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