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剪輯十七大教育花絮(1 / 1)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教育質量、規模、效益得到空前提升,教育現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這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教育界堅持改革創新的成果,教育愈益發揮出“民族振興基石”的偉大作用。

教育優先發展

十七大代表、湖南省教育廳廳長張放平指出,把“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寫入十七大報告,這將為我國教育事業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提供難得的發展機遇和廣闊的空間。

不久前,湖南省在中部6省中率先提出建設教育強省的目標,為6800萬名湘江兒女規劃出清晰的發展藍圖。作為一個經濟總量排名全國第12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仍徘徊在全國22位開外的欠發達省份,湖南此舉何為?

教育優先發展,是把我國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我國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把經濟增長方式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迫切要求加快教育發展。

13年前,2000餘名湖南瀏陽女童輟學赴深圳賣花的新聞曾震驚全國。此後十幾年,痛定思痛的瀏陽人下定決心優先發展教育:1999年,高標準、高質量完成“普九”;2006年,高中招生人數翻番;2006年,瀏陽縣財政收入超過18億元,已躋身全國經濟百強縣市。

在此,教育強省的發展目標被解讀為兩層含義,一是優先發展教育,要走在中部甚至全國前列;二是通過教育實現富民強省。

20世紀90年代初,有幾家軟件企業在湖南投資,卻在當地招聘不到合格技術人員,這讓張放平至今記憶猶新。他說,現在和在湖南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座談時,他們都說選擇湖南就是看好了這裏的人才,但尖端人才儲備仍有差距。要改變這種狀況,寄希望於教育強省的建設。

教育均衡發展

2007年的盛夏,寧南山區喜訊頻傳,父老鄉親奔走相告:自己在銀川讀書的孩子考上滿意的大學了。寧夏六盤山中學的1008名考生,745人考上了大學。鄉親們說,區裏在銀川建了專門招收南部貧困山區孩子的學校,讓他們走出了山大溝深,走出了信息閉塞的西海固,和城裏孩子享受一樣的教育。

“自治區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不惜斥巨資建設了兩所教育扶貧學校——六盤山中學和育才學校,共招收13000名南部山區的貧困學子。我們就是要把貧困學生從山區請出來,到條件最好的學校接受免費教育。”對此,十七大代表、寧夏教育廳廳長蔡國英欣慰地說。

寧夏為解決寧南山區的貧困問題,先後投入巨資實施了揚黃灌溉工程、吊莊移民搬遷工程、千鄉扶貧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等,極大地改善了貧困地區群眾的生產生活狀況,但要徹底改變山區貧困落後的麵貌,隻有改變這裏的人,提高其自身素質,給予他們思想、文化、能力,讓他們從封閉的傳統人變成現代人,用知識和技能去創造財富,然後反哺大山,才能從根本上改變貧窮落後的麵貌。

從這個角度講,寧夏移植並優化高中階段教育,堅持教育扶貧優先發展,既充分體現教育公平,縮小寧南山區基礎教育與北部川區的差距,促進區域內教育均衡發展,也走出一條治理貧困的創新之路。

在開展普通高中教育的同時,他們還對一部分學生進行職業技術教育。培養一個技能型人才,可以讓一戶農民脫貧;培養一個發展型人才,可以使一方百姓致富,職業教育讓學生增加了擇業本領,提高了發展能力,有助於貧困地區擺脫貧困,這是在更深層次上實現區域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有效途徑。

十七大的報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教育要為人民服務,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就必須統籌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各級各類教育之間的協調發展,隻有均衡發展,才能促進教育公平,最終促進社會公平,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

教育中要防止兩種不同的傾向:一種是將教與學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師主導作用的錯誤傾向;另一種是隻管教,不問學生興趣,不注重學生所提出問題的錯誤傾向。前一種傾向必然是無計劃,隨著生活打滾;後一種傾向必然把學生灌輸成燒鴨。

——陶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