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有中有,不無中無。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為有,非無為無。非空為空,非色為色。空即是空,色即是色。色無定色,色即是空。空無定空,空即是色。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為照了,妙達妙音。
又雲:幾回生,數回死,頓覺了,妙無窮。
現實象,諸法空,一朝才知萬法同。
唯我心,如實信,反本歸元亦如此?
此乃七寶池底所撰文字,後世賢能皆未知其意!
相傳三千年前,一代神僧渡厄雲遊四海,路經龍羽觀此處綿延千裏,峰迭巒起。山高水秀,乃是一處絕好修真所在,遂發宏願要在此修真悟道。當下便登山觀瞧,此處有一高峰,高聳高聳入雲。似薄莎樣的白雲輕輕的環繞在山腰,山上奇珍異獸,怪岩飛瀑處處隱現。
更另人稱奇的是在主峰——紫雲峰上還有一泓天然甘泉名曰蘭乳泉。泉水甘洌清甜,微微帶著些幽蘭花的香氣,使人聞之神清氣爽。渡厄神僧遂在此泉處建起此水池,名曰七寶池,渡厄便在池內參悟天地大道,三百年後坐化於此,神僧圓寂後,屍身腐於池中,化為如上文字,未知合意!
九九八十一日後七寶池底生出一朵金色巨蓮,花瓣放出道道金光,金光之上又生金蓮花,花上生花,一時間萬朵蓮花競相怒放,漫天金光閃耀,另人不可目視。說來也巧在龍羽山山腳之下有一隱士在此處居住。此人乃一老儒,潦倒半生,久試不第後來便開始四海雲遊,行至此處即為這幽深奇峻的山色迷住,就定居下來。平日裏養花、品茗,翻些誌怪文章打發時日。
這一日老儒上山采茶,剛至山腰就見金光漫天,好似仙人下凡,又若異寶出世。待老儒爬至山頂,金光早已消失不見,但是在空氣中的清香卻越來越濃了,仔細尋找才發現那一池的花瓣和一泓清泉,那老儒早為這等奇絕的景象所驚懾,愣愣的都無法呼吸,半晌之後才想器上山的目的!
在他東尋西找之下竟也覓到一處古穴,想來也是他福緣深厚,想那渡厄神僧是何等神武聰慧之人,竟也未曾發現其中奧妙。
此洞洞口上書四個鬥大篆字,蒼勁有力集聚氣勢——水月洞天。老儒在洞中苦苦尋覓終於在內洞找到一物。此物乃一茶壺,後人稱之為“陰陽太極壺”,此壺為陰、陽兩壺合二為一,狀似太極,壺身呈絳紫色,壺蓋亦為太極狀,不知何物雕琢而成,一白一黑,黑中有白,白中含黑,甚為奇特!
那老儒將其手捧於胸,便待細細觀瞧,刹時壺體波光流轉氤氳紫氣緩緩出,瞬時洞內紫氣大盛。太極壺從老儒手中飄定空中,一個個金字竟從壺內冒了出來,老儒不及細看,忙脫下衣衫咬破食指將這千字之文書錄下來,後為龍羽門修真法門,名曰長生訣。
老儒有此奇遇,複下得高山,潛心修習,加之每日用太極壺泡茶飲用似與長生訣有互補之功,忽忽數十載,乃有小成,即在龍羽山上開宗立派,即是為龍羽門。又因陰陽太極壺之故,那老儒便作道家裝束,自號逍遙子,後世弟子尊稱為“逍遙祖師”。
逍遙子壽終二百二十八歲,收得弟子七人,四男三女。又將那太極壺一分為二,陰壺傳於赤陽宗四位男弟子,陽壺傳於陰素宗三位女弟子,令七人各自研習長生訣,以兩宗彙武之法決出掌門之位,後赤陽宗在兩宗彙武中連連的勝,直至第九次兩宗彙武中陰素宗弟子縹緲天縱奇才力從長生訣中悟的紫需真氣,挫赤陽宗雷炎,拔得頭籌成為龍羽門開山第一女掌門人!
這種情況又持續了幾代,大有陰盛陽衰之意,赤陽一宗似再無高手。但怎料得在八百年前的兩宗彙武中赤陽宗如有神助一般,從長生訣中悟的青龍劍道扭轉頹勢重掌龍羽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