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青山兩岸抱,明月一輪沉(上)連綿的青城山下。
一對青年男女提著一些東西,站在山腳,看著這巍峨群山。這一男一女自然便是曉戈和在火車上認識的父母離異的妙齡美女月影。
在他們的麵前,便是那連綿的,有青城天下幽美譽的青城山。
青城山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成都平原西北部、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區內,距成都68公裏,距都江堰市區16公裏。古稱丈人山,為邛崍山脈的分支。青城山靠岷山雪嶺,麵向川西平原。主峰老霄頂海拔一千二百六十米。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級,曲徑通幽,以幽潔取勝,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與劍門之險、峨眉之秀、夔門之雄齊名。青城山背靠千裏岷江,俯瞰成都平原,景區麵積200平方公裏。古人記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說。
且在這青城山之中更有不少傳說。最著名的則是青城聖燈,遊仙燈。傳說是神仙都會,眾仙前來青城朝賀,張天師以大神通,大法術以配合青城之幽,夜景的幽靜來用一把神仙法器寶蓮燈來點燈相慶。
且上清宮是觀賞聖燈的最佳觀景處。每逢雨後天晴的夏日,夜幕降臨後,在上清宮附近的聖燈亭內可見山中光亮點點,閃爍飄蕩,少時三、五盞,忽生忽滅,多時成百上千,山穀一時燦若星漢。配合青城之幽靜,更是美妙無比。
而青城山又為道教聖地,道教的發源地之一,自東漢時期以來經曆二千餘年風雨。東漢順帝漢安二年,即公元一四三年,張天師遊至青城山,見青城深幽涵碧,便結廬傳道,創青城山道統,被道家譽為第五洞天。
張天師早年於鶴鳴山中學道,創立道教,尊老子為教主,以《道德經》為經典,創立五鬥米道,又稱天師道,後改張陵為張道陵,被後世尊為天師。傳說於晚年顯道青城山,不久之後便羽化登仙而去。
至唐末,道士杜光庭來青城山,天師道傳統乃與上清道結合。上清道宣稱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舊天師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
明代,青城屬全真教龍門派,全真道與原來的天師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張修道者要出家投師,住庵當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葷腥,創立了一套養身習靜的修練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對宮觀的維護,山林的栽培就更為重視。明朝末年,戰亂不斷,道士逃散,直到清朝康熙八年,武當山全真道龍門派道士陳清覺來青城山主持教務,又使局麵重新改觀。而現在的青城山道教所傳屬於全真道龍門派丹台碧洞宗。
曉戈和月影站在青城山腳下,幸好二人都沒有帶多少的東西,不然的話可就要把曉戈累壞了。可為什麼隻有曉戈累呢?因為做為一個男人,自然是愛麵子,怎麼好意思一個女子提著大包小包的東西呢?所以,曉戈這家夥便自告奮勇的擔當起一個棒棒,幫月影拿東西。
“我們還是走正門吧!看你的樣子還是真有點累嗬!”月影看見曉戈有點氣喘的樣子,說,“真不好意思,讓你拿這麼多的東西!”月影的臉上帶著微笑,還有一絲的歉意。
“沒什麼!這個,又沒多少的東西,不累!”曉戈顯的煞是輕鬆的說道,“再說了,這一路能夠有美女相伴,更是賞心悅目了,就算累也就不怎麼累了!”曉戈的臉上帶著一絲的調笑。
“嗬嗬!”月影的臉上帶著一絲絲的紅暈,吃吃的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