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該用怎樣的情緒去講述這個故事,在每一個平靜的夜裏,我總會想起那些人和那些事,每每憶起那些片段,心就會頓頓的疼著,好吧,我就不買關子了,我也不想用第一人稱去講這個故事,因為在故事裏,而我壓根就算不上主角.
各位看故事的朋友也不必深究我的身份,因為故事裏有我,而我正在用自己的手,去敲打出一段酸澀而又真實的愛情故事,隻不過故事裏沒有花前月下的郎情妾意,有的隻是兩個人從男孩到男人的成長經曆,以及他與他之間愛與被愛,傷害與被傷害的血淚史.
故事發生在黑龍江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縣城裏,主角們正用他們的拳頭宣誓著自己對於青春的獨到見解.打群架這樣的事情想必九零後的男男女女都經曆過,就算沒參與過,也多多少少會目睹過.
而我要提到的這兩個家夥,絕逼不是踮著腳翹首期盼認真觀摩他人打群架的八卦分子,簡而言之,他倆就是這場鬧劇的罪魁禍首,也是小縣城裏出了名的小**.
**頭目名叫李博然,你也許會被他書卷氣十足的名諱誤導,但大家要認清現實,這個沒爹沒娘的小夥子打起架來可是手黑的很.
再說說**二當家,這家夥比李博然大半年,至於為什麼他是二當家,其主要原因是李博然總會替他這個惹禍精背黑鍋,久而久之他就成了小團體裏的二哥,而且他還根正苗紅的朝著犯二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煞有幾分不撞南牆不回頭,直到撞的頭破血液流.
二哥不願和外人提起自己的大號,他是怕給他那個當官的爹丟人.一旦讓他老子知道自己又犯了事,肯定免不了一頓皮鞭沾涼水,可是他早就臭名昭著了,就算他嬉皮笑臉的讓別人喊他二哥,但是很多人都知道他的名字叫做區楊.
不是歐陽,是區楊,他爹姓區,他老娘姓楊.於是乎他這個雷同複姓的大名就這樣華麗麗的誕生了.說起這個名字,他本人可是頗有微詞,上小學的時候鬧過不少笑話.估計是小縣城的教學質量不是太理想,老師的個人水平也有待提高.開學報到的時候,班主任拿著點名簿,直接就將他喊成了qu楊.
年幼的區少爺當時就發飆了,站起來指著老師的鼻子說道:你才姓qu,你們全家都姓qu.
於是乎那個胖乎乎的女老師有了一個嶄新的稱呼,老qu這個稱外號伴隨了她整個教學生涯.qu這個發音在東北話裏的確算有些那個什麼,容易讓人聯想到廁所裏的某些無脊椎生物.所以二哥很少不願跟別人提起自己的名字,可就是這樣,還是會屢屢上演相同的戲碼.
李博然和區楊的孽緣始於很早很早以前,早到那個時候還沒有他們.李博然的爺爺與區楊的爺爺都是闖關東時來到東北的,雖然老家不是一個地方,但都是山東老鄉.區楊長到挺老大的時候都還能回憶起小時候李奶奶在當院裏攤煎餅的景象,那煎餅脆的直掉渣,卷上大蔥蘸上大醬,味道夠人回味好幾天.
區爺爺雖然是山東人,但是在黑龍江紮根後才娶了東北姑娘成家.對於家鄉的味道,隻能含著淚從老李家的煎餅裏慢慢回味了.李奶奶做得一手好菜,老區家時不時就會拖家帶口的去李家蹭吃蹭喝.
兩家的感情並不是用幾張煎餅來衡量的,因為到了李爸爸和區爸爸那代,這兄弟情義可就真是親如一家了.原本爺爺那代還惦記能結個娃娃親,可是李家八代單傳,到了李博然這剛剛好好是第九代.而老區家更給勁,一窩生的全是帶把的.
李博然他爸和區楊他爸同齡,關係也最為親近.於是乎娃娃親就寄托在了第三代.但是現實往往總會給人一個響亮的大嘴巴子,老區家的長孫在萬眾矚目之下呱呱墜地,大夥一看老區家的長孫就這樣誕生了。
老李家的兒媳婦是個四川人,老話講的是酸兒辣女,就衝兒媳婦這吃辣不要命的勁頭,肚裏肯定是個丫頭。
雖然重男輕女的觀念在關裏人的心裏還是有著很深的影響,但是為了兩家能夠徹底的變成一家人,老李家還是很期待這個沒有降生的女娃娃。
期待歸期待,可事實是李媽媽在炕頭上折騰了一宿,最後還是生了個兒子.兩家人雖然都很期待能結個親,但是老天爺不給麵兒,他們也沒有辦法.不過這兩個淘氣包倒是給兩家增添了不少歡樂,時間久了也就沒人在意過去的約定了.
區楊要比李博然淘,上樹掏鳥窩,下地抓蛤蟆,一年到頭就沒個消停時候.
李博然一般都是看著區楊瘋,瘋累了,玩夠了,就背著裝死的他回家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