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概況
29年,我們在認真分析了國內外教育趨勢以及本區的學校實踐需求後,提出了“課堂教學中教育公平問題研究”的課題,並將之立項為上海市黃浦區教育科研攻關項目。21年該項目被確立為上海市教育科研市級項目。這是黃浦區追求高水平優質均衡教育的重要舉措,也是區域推進“辦學生喜歡的學校”的行動研究的課堂行動。
在三年多的時間裏,該研究聚集了上海市黃浦區教育學院全體教研員和科研員的力量,帶領一批學校和教師積極開展研究與實踐,在研究中鍛煉了隊伍,探索了真知,推動了教研方式、科研方式和課堂教學的轉型,見證了教研員和參研教師的專業成長,形成了一種“教、研、修”一體的區域研究生態。
三年多的研究分成兩個主要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29年下半年開始到211年底,主要工作是進行課堂教學公平現狀調研。期間,我們開展了數次課題組專題培訓,以及兩輪較大範圍的觀課評課活動。我們采用自編的課堂觀察表和基於小組合作的專題性課堂觀察方法,以及個別訪談法,詳盡分析了一百多節課堂中的教學公平實現情況,以及任課教師對教學公平的理解、認識及其在教學設計中的思考。課題組成員撰寫了上百篇的觀課報告和教學案例。第一階段的研究成果彙編成《課堂:走近教育公平》一書,由上海三聯書店於212年7月出版,該研究成果獲上海市第四屆學校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
第二階段是從212年初至213年6月,主要工作是進行基於教學公平理念的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基本研究方式是采取連環跟進式的第三輪課堂觀察與教育改進實踐研究。教研員們帶領核心組成員,選取實驗教師進行多次課堂實踐和觀課評課活動,以達到對教學公平的深入理解和有效落實。213年6月舉辦了高中、初中、小學和幼兒園各學段的課堂展示研討活動,將教學公平研究推向高潮。
本書呈現的內容就是第二階段的研究曆程和主要的實踐研究成果。與第一階段相比,我們對教學公平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麵,實踐方向更加清晰明朗,落實教學公平的措施更加可行和有效。
課堂教學公平問題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我們的探索為實現課堂教學公平提供了一個可行的途徑。本書主要以案例方式,呈現我們對課堂教學公平的理解和做法,其中一些經驗可以在更大範圍內推廣應用。
二、我們對課堂教學公平的理解
1.課堂教學公平的內涵
課堂教學中的教育公平又稱教學公平,屬於教育過程公平範疇,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徑。在第一階段研究中,我們進行了文獻研究,綜合各方觀點後認為,教學公平的主要內涵包括以下三個方麵:
(1)平等性。
平等性是教學公平的最基本要求和特征。它又包含兩個方麵含義:一是指每個人“生而平等”。主要指學生人格主體平等,它體現在師生地位平等和學生與生俱來的平等的教育權利和發展權利兩個方麵。二是要求教師“一視同仁”。教師在教學時要平等地對待所有學生,不能歧視某些學生。學生的平等權必須得到尊重和認可,學生之間的差異不應成為教師不公平對待學生的理由。
(2)差異性。
學生是具有一定差異性的活生生的個體,教學中不能忽視這些差異,要因材施教。差異性也包括兩個方麵含義:一是學生“千差萬別”,如家庭背景、智力水平、個性特點、學習風格等各不相同,教師必須了解、認識、理解、尊重這種差異性。二是教師要“差異對待”學生,因材施教。教師在平等對待學生差異的前提下,尊重學生差異、利用學生差異、發展學生差異、滿足學生的差異需求。為此,因材施教、以學定教、創設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這是差異性對教學公平提出的基本要求。
(3)發展性。
課堂教學的過程就是促進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過程。學生具有發展的權利,教學公平要求教師滿足學生充分發展的需求,這包括以下兩個方麵的要求:一是每個學生要能夠實現全麵發展。教師要盡可能促進每個學生在自己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的發展,使每個學生的價值得到體現。二是每個學生要能夠實現個性化發展。教學公平的目的是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這就必然要求學生能夠按照適合自己的方式去發展,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