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20世紀中期以來的黑人教育(上)(4)(1 / 3)

這種狀況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根據1986年的蓋洛普的民意測驗,對公立學校給予A或B級評價的家長比例達到55%。雖然給予學校較高評價的黑人家長比例要略低於白人,但認為學校失敗的黑人及其他少數民族家長的比例隻有5%。1975年,雖然黑人高中畢業率與白人相差18個百分點,但18~24歲黑人高中畢業生升人大學的比例與白人相同,都是2/3,這說明取消種族隔離帶來了黑人教育機會的改善。在黑人學業成績方麵,有研究表明取消學校種族隔離對黑人有持續的正麵影響。

瑞塔·馬哈德與羅伯特·克瑞恩考察過一係列學校一體化與學業成績關係的研究,他們發現學校一體化開始越早的地區,黑人的受益越大。他們的研究表明在實行學校一體化的地方,低年級黑人學生的成績提高了1/3個標準差。總的來看,在取消了種族隔離的學校,學生的成績要比在隔離學校的學生高出一個等級。他們的研究得到了全國教育成績評價協會的支持。NAEP為教育部所做的大量研究也表明在20世紀70年代南方大規模的學校一體化過程中少數民族(包括黑人)學生獲益很多,1971年17歲年齡組黑白閱讀成績的差距是1.25個標準差,1996年差距縮至0.69個標準差;數學成績之間的差距也由1.33個標準差降至0.89個標準差。除了成績的提高,更為重要的是,學校一體化極大地提高了黑人的“生活機會”。據詹姆斯·理伯曼的研究,打破學校種族隔離,特別是將低收入的黑人學生與社會經濟地位高的孩子混合在一起,帶來的是黑人少女懷孕及違法違紀的減少,中學畢業率、升人大學的比例及在大學中贏得好成績機率的提高。而且有證據表明取消學校種族隔離還能導致黑人獲得較好的職業,也會提高個人選擇居住在混合社區,交異族朋友,在種族混合的環境中工作的可能性。

很多研究表明取消學校種族隔離與“白人遷移”沒有直接關係,研究認為白人往郊區遷移始於20世紀40年代,也就是說在布朗案裁決種族合校之前就開始了。白人外遷主要是懾於城內犯罪率的增長和對日益增長的少數民族居民的恐懼,而非源於取消學校種族隔離。

總之,對取消學校種族隔離抱樂觀態度的人更多地看到了取消學校種族隔離給黑人帶來的正麵效益,認為學校一體化是成功的。

但也有很多批評者認為取消學校種族隔離是失敗的,它既沒改善黑人的成績,也未能從整體上消除隔離。

批評者認為雖然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黑人的學業成績在提高,但這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如黑人家長識字率的提高,完成中學及大學學業的黑人家長的增多,即關鍵的因素不是學校一體化,而是黑人家長總體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研究表明,盡管從1968年起黑白成績差距開始縮小,但在過去十年中差距又增大了。1988年黑人租白人在學術性向測驗中的分數差距是189,而到了2001年差距又增大了3分,達到201分。阿瑟·胡的研究表明,黑人在任何地方成績都差於白人。

他研究了1995年學術性向測驗成績,發現黑人不論是在最好的學區還是在最富裕的學區成績都差於白人和亞裔,他認為學校一體化不是解決黑人學業成績差的答案。還有批評者認為取消學校種族隔離導致了白人中產階級大量從城市遷移到郊區,造成城市中心的貧民化。如波士頓在20年的時間裏黑人學生的比例由49%降至19%,1980年的人口普查表明從1970年起12%的城市人口——約8萬人搬離城市(主要為白人),擁有18歲以下孩子的家庭中有1/3搬離。白人人口在大城市的減少是一個普遍現象,《今日美國》在1994年5月12日一篇文章中揭示,白人在一些大型公立學校係統中的比例極少超過20%,這使得一些學區很難達到《緊急學校補助法》第7條所規定的任何一所學校少數民族學生不能超過50%的要求。人口分布的變化使得很多地區的學校一體化難以進行,為達到種族平衡所采取的強製校車計劃加重了學區的財政負擔,但未取得預期的效果。批評者認為學校一體化的最大失敗在於它不但沒有從整體上消除隔離,而且隔離還在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