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去年出版的《農之夢與中國夢》的姐妹篇。在去年與共青團複旦大學委員會合作,組織大學生誌願者一對一采訪農民工,了解以農民工為主體的來滬建設者的所思、所想、所期、所盼,以及他們如何理解中國夢的基礎上,今年又與共青團浦東新區航頭鎮委員會、北蔡鎮委員會合作,麵向農民工子女展開征文,了解他們對學校、對父母、對這座城市的感受;同時,也麵向與農民工子女打交道的老師展開征文,了解他們心目中的農民工子女的情況。
在上述征文的基礎上,結合去年對農民工子女成長環境的兩篇調研報告,建立了一個農民工子女的成長環境、農民工子女的所思所想及老師心目中的農民工子女的研究與敘事框架,希望以此建立一個全景式的視窗係統,即社會—家庭—學校的觀察窗口,為了解農民工這一特定時期的社會現象,探索農民工子女教育這一現實問題,實現“人的城鎮化”這一重要目標,提供些許線索與思考。
感謝上海開放大學及其繼續教育學院的大力支持,感謝共青團上海市委員會、浦東新區委員會及航頭鎮委員會、北蔡鎮委員會的大力支持,感謝問卷統計錄入和征文修改、彙編過程中的誌願者的參與,感謝所有參與問卷調查和參與征文的老師、家長和孩子,以及那些放棄休息時間,願意來接受問卷調查的進城務工兄弟姐妹們,正是因為你們的努力,我們才能實現征稿啟事中的諾言:把這本書作為每一位參與征文的孩子的新年禮物。
我還要感謝所有關心、支持上海農之夢青年公益服務社的領導和朋友們,感謝每一位社員,其實也是誌願者的辛勤投入。我相信,有各級政府的關心,有眾多關注農民工問題的有識之士的參與,有我們每一位成員的努力,農民工市民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夢想一定會和著中國夢的旋律一起飛揚!
李經中
2014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