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子女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群體。他們曾經是留守兒童,在爸爸媽媽異鄉謀生站穩腳跟後,又跟隨爸爸媽媽來到陌生的大城市,開始從農村到城市的“穿越”生活。數年之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又要從城市“穿越”回農村,在老家參加中考,繼續完成他們的學業。
從不發達的鄉村到繁華的大都市,從鄉音、鄉情到很不熟悉的語言與人文環境,從離別後的重逢到重逢後的離別,這些一次又一次“穿越”的孩子,他們的成長環境如何,他們對所在的城市、學校,對自己,對自己的爸爸媽媽如何看待,老師心目中的他們又是怎麼樣的呢?
上海農之夢青年公益服務社作為一家致力於服務來滬務工人員的非營利性公益組織,在上海各級政府部門和上海開放大學的支持下,開展了進城務工人員技能文化培訓需求調研和農民工城市融入指數的課題研究,開辦了來滬務工子弟“家長沙龍”和“家長課堂”;並與共青團浦東新區航頭鎮委員會、北蔡鎮委員會合作,開展了以“城市化的孩子心語”為主題,麵向農民工子女的征文,以及以“我與城市化的孩子交往”為主題,麵向農民工子弟學校教師的征文活動。從相關課題研究成果和征文活動選出的優秀作品中,可以管窺農民工子女成長的製度環境、人文環境、家庭環境與學校環境;可以了解這些孩子通過稚嫩的嘴說出來的他們的心聲,包括他們對上海的感恩與回饋,對學校的感謝與留念,對家長的感動與誓言;也可以透視頻繁的流動與“穿越”給這些孩子帶來哪些影響。當然,也能從老師的征文中看到這些站在農民工子女背後的園丁們,如何在生命的童山上播撒種子。盡管孩子們來去匆匆,但上海的這些老師們一定會在他們心目中留下最美好的記憶。
上海的發展離不開農民工,農民工離不開他們的子女,這些“穿越”的孩子也要有他們的精神家園。如何在經濟社會發展與人的全麵發展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讓“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在每一個具體的生命麵前顯示其溫情,是本書提出的一個問題,也是值得讀者諸君認真反思的。
當前,我們正按照上海市進城務工人員技能文化培訓工作的要求,麵向進城務工人員開展進城教育、技能培訓、文化提升與家庭教育的各項工作。隨著這些教育培訓工作的普及與深化,將會為農民工子女的成長提供更好的環境,同時也是在傳遞善意,播撒愛的種子。我們相信這些種子一定會結出愛之花,溫暖上海,溫暖那些流動的足跡。
是為序。
上海開放大學副校長 王伯軍
201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