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入門知識
外彙指的是外國貨幣或以外幣表示的用於國際結算的支付憑證。外彙不僅包括外國貨幣,也涵蓋了外幣有價證券(政府公債、國庫券、公司債券和股票等)、外幣支付憑證(票據、銀行存款憑證等)及其他外彙資金。外彙的一個重要特征便是能夠自由兌換為其他支付手段的外幣資產。因此,人民幣不屬於外彙,簡單地講,就是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不能夠自由兌換,它隻能算外幣而不是外彙。
世界上的主要外彙貨幣有美元(USD)、歐元(EUR)、英鎊(GBP)、日元(JPY)、港元(HKD)和瑞士法郎(CHF)等。其中美元在外彙市場中的影響最大,通常作為兌換的基礎貨幣;歐元是歐洲貨幣聯盟的統一貨幣,其影響力與美元不相上下;其次是英鎊,在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之前,英鎊一直占據著世界外彙市場的霸主地位,不過現在早已被美元取代。我們通常所說的彙率“點差”中的“點”,指的是彙率的最小變化單位,即最後一位數字的變動。需要注意的是,按照市場慣例,外彙彙率的標價通常由5位有效數字構成。按照國際慣例,彙率的標價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直接標價法,另一種是間接標價法。一、直接標價法直接標價法也被稱為應付標價法,是以某一外國貨幣為標準(通常以美元為標準)來計算應付多少單位的本國貨幣。目前,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采用的都是直接標價法,在國際外彙市場上,像日元、瑞士法郎和加元等都采用直接標價法。
因此可以看出,當一定單位的外幣折合的本幣數額少於前期,就說明外幣貶值,或者說是本幣升值,我們稱之為外彙彙率下跌。相反,當一定單位的外幣折合的本幣數額多於前期,說明外幣升值,或者說是本幣貶值,我們稱之為彙率上漲。二、間接標價法間接標價法也被稱為應收標價法,其標價方法正好與直接標價法相反,是指用外國貨幣(通常以美元為標準)來表示本國貨幣的價格。在國際外彙市場,歐元、英鎊等都采用間接標價法。因此,在間接標價法中,如果一定單位的本幣兌換的外幣數額在減少,說明外幣升值,而本幣在貶值,即外彙彙率下跌。反之,如果一定單位的本幣兌換的外幣數額在增多,說明外幣幣值下降,本幣在升值,即外彙彙率上漲。
彙率的種類非常多,有官方彙率、市場彙率,有即期彙率、遠期彙率,還有電彙彙率、信彙彙率、票彙彙率、固定彙率和浮動彙率,等等。我們經常見到的彙率主要是基本彙率與交叉彙率,所謂基本彙率,就是指本國貨幣與標準貨幣(通常為美元)的實際價值對比後製定的彙率,比如加元對美元、美元對日元等。而交叉彙率則是指以標準貨幣(通常為美元)為中介,對其他兩種貨幣進行套算得出來的彙率,簡單地說就是兩種非美元貨幣間的彙率稱為交叉彙率,比如EUR/GBP,就是指歐元兌換英鎊,實際兌換中的第一步是以歐元兌換成美元,然後再以美元兌換成英鎊。
在當今世界的金融市場上,外彙彙率經常波動,那麼彙率變動對國家經濟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或者說通過國家的哪些經濟政策可以預見到本國貨幣是貶值還是升值呢?(1)本國貨幣的波動影響國際收支狀況。一國貨幣的貶值必然會降低本國商品相對外國商品的價格,使外國人增加對本國產品的需求,這就有利於出口,同時因為本國貨幣貶值,國人就會以更多的錢來買外國的商品,從而會減少對外國產品的需求,因此也會減少進口。同時,外國貨幣購買力的增強,就有利於吸引外商來本國投資,加速本國的經濟發展,增加本國的就業機會,有利於提高本國人民的收入。當然如果一國貨幣貶值嚴重的話,就會造成本國資本的嚴重外流。因此看到相關出口增加、進口減少等消息時,給外彙投資者傳達的消息就是本國貨幣正在貶值,反之亦然。
(2)本國貨幣的波動影響國內物價。一國貨幣彙率的下降,相對應的就是外國貨幣的升值,因此在進口商品時會用更多的本幣來購買,從而造成國內同類商品價格的上升,進而造成通貨膨脹。從出口的角度看,本國貨幣彙率的下降有利於出口,出口的擴大會造成本國商品的稀缺,極易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最後的結果還是物價上漲,容易引發通貨膨脹,反之亦然。(3)本國貨幣的波動影響利率。本國貨幣的貶值通常會帶來銀行利率的上升。因為貨幣貶值會造成出口的增加,有可能貨幣不夠用了,於是中央銀行會增發貨幣,造成物價水平的上升,帶來通貨膨脹的後果,而通貨膨脹又會引起貨幣需求的擴大,導致利率的上升,反之亦然。(4)彙率波動影響國家收益。大國比如中國,如果儲備某國貨幣,一旦本國貨幣升值,相應地外國貨幣就會貶值,持有該種外幣,收益就會減少。同樣如果儲備的外國貨幣升值就會造成本國經濟的收益增加,而外國的債務也會相應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