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課堂”——印尼語廣播漢語教學的發展目標
王鑫
漢語熱現在已經席卷全球。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以下簡稱“國際台”)印尼語部早在1998年就推出了“學說漢語”節目。經過十幾年來的不斷播出,曆經三次大的改版,從最初簡單的對話課文,到現在的網絡版“每日漢語”,與時俱進地不斷滿足聽眾的需求,提高節目的質量,發揚廣播的優勢,彌補廣播的不足。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很多不足。我們非常有必要做一下總結,並提出下一步設想,以便能更好地發揮印尼語對外廣播漢語教學的優勢。
國際台印尼語部於1998年正式播出“學說漢語”第一期節目。內容全部由印尼語組的工作人員自己編寫,共49課。首次播出後,立即收到印尼聽眾大量的、積極的反饋。經過幾次重播,2003年進行了一次比較大的改版,重新編寫了教材,同時印刷成書寄給需要的聽眾,滿足了他們的需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通過廣播學習漢語的優勢諸多,在此不一一列舉,但其先天不足也很難彌補。
首先,語言是通過“聽、說、讀、寫、看”來掌握的,並需要反複練習。①而廣播版的學習漢語,隻能提供聽、說、讀的練習。而“寫、看”則無法做到。這樣會使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其次,廣播的播出時間相對固定。學習者不能隨意安排學習時間,很容易錯過,以至於前功盡棄。而國際台對印尼廣播均在下午和晚上,聽眾朋友往往因為工作或生活等原因錯過收聽。
第三,無法溫故而知新。學過的內容很難進行複習,隻能被動跟隨當日播出內容,如“過眼煙雲”。如果沒有書麵教材,往往使學習者更加束手無策。
第四,受收聽效果的影響。學習語言與收聽普通新聞不同,對接受效果要求更加嚴謹,一絲不苟,每詞必精。而短波的接收往往很容易受到幹擾,使收聽效果大受影響,直接影響到學習的準確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2009年,“孔子學院”編寫的“每日漢語”經過印尼語組的精心編輯、錄製,於當年播出。與以往不同的是推出了“網絡版”的“每日漢語”。這是通過無線廣播和與通過網站這個新媒體學習漢語的良好結合,實現了在線學習,並立即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印尼語網站上,“每日漢語”已經成為點擊率最高的欄目,該欄目也因此成為廣大印尼聽眾學習漢語的良好平台。
“每日漢語”網絡版很好地克服了利用傳統廣播學習漢語的若幹不足。但是,這種形式已經非常完美了嗎?答案是否定的。“每日漢語”隻是做到了簡單的音頻,授課內容的上傳。雖然可以隨時隨地提供每課的音頻和文字內容,但其不足也是十分明顯的:
一、教學內容為主持人埋頭念的講稿。當聽眾長時間進行學習時,很容易失去聽的興趣,產生厭倦心理和逆反心理等。從信息獲得的角度來分析,單音頻所傳遞的信息量非常少。
二、學習者在視聽過程中很難獲得視覺上的愉悅,長時間閱讀一成不變的網頁內容,很容易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導致中途終止學習。
三、沒有任何互動交流。隻能被動學習所提供內容,無法就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提問,無法做到“答疑解惑”,這對語言的學習來說是致命的缺點。
所以,網絡版的“每日漢語”應該與時俱進,進一步推出學習漢語節目的“網絡課堂”。基於國際台的硬件及軟件條件,和印尼受眾的自身條件,這都是可行的。這就是我們對外廣播漢語教學的發展方向。
尼爾森市場研究公司印度尼西亞分公司2010年3月8日公布一份調查報告說,2009年印度尼西亞網民占總人口的比例比2005年增長近1倍,達到17%,且網民在線時間也比往年有較大幅度增長。②印尼《羅盤報》援引該公司人士伊卡·亞特米卡薩裏提供的數據報道說,2005年印尼網民人數隻占總人口的8%,今年網民比例激增的原因之一,是更多印尼人放棄了電視、廣播和報紙等傳統媒體,轉為使用互聯網下載音視頻資料和瀏覽新聞。比起電視和廣播,互聯網傳播新聞的速度更快,所以在2005年至2009年間,上網看新聞的印尼人增加了25%。
印尼網民增加的另一個原因在於facebook,twitter等在線交友網站在該國迅速流行。印尼的facebook用戶在2008年到2009年間激增了700%,twitter用戶激增了3700%,這兩個網站的用戶年齡大多在15歲到39歲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