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我們這樣一個全民文化程度相對偏低的國度裏,追求受眾規模最大化的一個基本選擇就是降低傳播的文化品位。但是,當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按照同樣的思路去為自己的傳播產品“量身定做”時,需要較高文化意蘊的信息以滿足傳播的空當就顯露出來了。我們對內外語廣播的受眾集中在在華的外國人、受過高等教育的白領階層和在校的大學生,他們都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所以需要較高的文化意蘊的信息,這一傳播空當正是對內外語廣播發展和生存的空間。
3.隨著城市現代交通的發展,加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車族的激增,汽車已成為人們工作與生活必備的交通工具。發達國家的經驗告訴我們:未來的人們,1/3時間睡覺、1/3時間工作、1/3時間在車上。在車上,不可能看電視、讀報紙,但人們卻可以憑借廣播獲取各種信息。所以車上的廣播市場必將成為廣播的主體市場之一。而對內外語廣播的受眾由於具有較高文化素養,較高的工資收入,再加上他們較高的社會地位,必將使他們,甚至可以說已經使他們成為有車族的主體。
4.當今廣播一方麵迅速、廣泛地擴大著自己的覆蓋範圍與受眾數量,另一方麵又積極順應受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較快地適應了窄播的發展趨勢。節目的專業化、細分化日益朝著科學分工、準確定位、擁有自己明晰的主聽眾群與輔聽眾群方向發展。對內外語廣播的出現正是適應了這種廣播發展趨勢。現在全國上下都在為舉辦2008年奧運會而努力,為了迎接奧運會,在全社會中又掀起了學習外語的高潮。這也必將為我們的對內外語廣播營造一個更為廣闊的語言環境和生存空間。
以上幾點可以說是對內外語廣播的先天優勢和社會優勢。要想辦好我們的對內外語廣播,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我們的優勢,並且要保持和發揚我們的優勢。當然,僅具備這些客觀上的優勢還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做出主觀上的努力。因此,對內外語廣播一定要弱化“傳者本位的意識”,加強“受眾本位的意識”。
特色是傳媒安身立命之本,而真正有特色的傳播產品大多都是某一傳播階段上傳播產品中的精品。對內外語廣播苦心經營十多年以來出現了一些精品欄目,比如像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的《歡樂調頻》和《輕鬆調頻》。“在這類節目中,聽眾不僅欣賞了音樂,而且在主持人輕鬆親切的對話中感受到了交流,還順便從插播的新聞節目中了解到國內國際的時事信息,營造出良好的熏陶潤染的環境。”我們的特色就是我們的語言優勢,要利用我們的語言優勢及時、全麵地向中外聽眾介紹國內外的優秀音樂。要想保持對內外語廣播的受眾群的穩定,要想吸引更大的受眾群,我們就必須在純外語節目上下功夫,要利用廣播先發的優勢,向受眾提供最新、最快的新聞時事、文化娛樂和科技知識的信息。同時注重傳播層麵的開發,加強在深度和立體層麵上的報道。無論是對原因的追尋、對背景的補充、對後果的預測,還是對同類的比較、對意義的挖掘、對現象的透視,等等,都可能成為傳播層麵開發的新“生長點”。
綜上所述,我國開辦對內外語廣播是適應中國改革開放的需要,是改善對外開放軟環境的需要,是對外廣播的組成部分,是對外廣播的補充和延伸。它屬於國際廣播的範疇,但又具有自己鮮明的特性。它不再是單純的意識形態的產物,而是要溶入更多的市場行為。作為從事對內外語廣播的工作者,要提高我們的傳播效果,就必須明了對內外語廣播的受眾定位和市場定位。
較高的文化素養、較高的收入水平以及較好的社會地位使對內外語廣播的受眾群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高質量人群;相同的語言工具加上受眾的中外群體的共融性保障了對內外語廣播的傳播渠道的暢通;但由於外國受眾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再加上人數不斷擴大,以及逐漸地成為受眾主體的中國受眾,使對內外語廣播的受眾群更分散、更不確定,其特點更難掌握。因此,了解和掌握這些受眾的特點,滿足他們的需求,將有助於我們提高傳播效果。根據受眾的變化,我們應該在堅持麵向我們的外籍受眾宣傳中國的同時,還應該更多地關注我們的國內受眾,為他們提供最新、最快的新聞時事、文化娛樂和科技知識的信息。我們要進一步強化對內外語廣播的服務意識和服務功能,淡化宣傳意識,使廣播傳媒所傳播的文化易於被受眾接受並內化,從而使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