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而言之,發展性教師評價不僅要關注教師的現時表現,更要重視教師的未來發展,重視每一位教師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發展。
(二)讓教師從多渠道獲得評價信息,有助於教師不斷完善自己
1.重教師互評,提高教師參與和共事的能力
教師的工作雖然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的備課是否有獨創性,教學設計是否有新意,教學研究的能力如何,能否與課組、級組的同事友好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等方麵,教師的表現如何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利用同事評價這一重要的學習、交流機會,能幫助教師在業務上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一位老師在上“品德與社會”《我心中的老師》的公開課時,要求學生交流一下“老師給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事”,當時有學生說到他們在校門口執勤時,有些老師總不理睬他們的問好;他覺得這些老師很沒有禮貌。老師便拚命為這些老師辯解:是不是你們聲音太小了?是不是他們沒聽到?當學生的回答都否定時,老師來了個大轉彎:那老師有沒有做過好的事情也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呢?
課後科組評課時,大家對課堂上老師的處理方式議論紛紛,有的老師認為,課堂上出現這樣的場麵的確很難處理,承認學生的說法吧,好像對老師的威信有影響;不承認吧,這樣處理好像也不妥。有的老師則指出,即使是老師,做錯了也得認錯;同事的評價給了上課的教師很好的啟發。她在後來的教學反思中寫到:大家的評課讓我深深地體會到,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把他們當成接受知識的容器硬向他們灌輸道理,不但行不通,甚至還可能產生抵觸情緒、逆反心理,使教育失去功效,甚至產生反效果。
2.重家長、學生的評價,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學校可通過座談會、家長開放日、問卷調查、谘詢家長委員會成員意見,個別家長、學生訪談,開展“我最喜愛的老師”評選活動等形式,從各種渠道聽取教師在教育、教學、師生交往、與家長聯係等方麵的意見,收集為對教師發展性評價的重要參考資料,並及時整理反饋給有關教師,使教師能根據此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教學策略或轉變某些不恰當的教育教學行為,讓教師更嚴格地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三、教師評價的方法
(一)教師等級考核評價
所謂“等級”考核,是指教師考評標準為若幹等級,每個等級都有不同的考評標準,考評時根據客觀事實,對照考評標準,作出較客觀的價值判斷。
(1)考評操作時,采取分層考核,自下而上、上下結合的考評方法,在教師自評的基礎上,先由組長(年級組長、教研組長)考核教職工,由主任(教導主任、德育主任、總務主任)考核組長,由校長室考核主任。而主任、校長等也要經過民主評議。評議的過程中也允許教師有申訴、闡述的權利。
(2)考核標準由學校領導廣泛聽取教職工意見後製訂,考評方案經教代會審議通過才能執行。這個討論的過程使教師對評價標準心中有數,使教師考評有主動性。
(3)對教師的評價不能一錘定音,它應該是動態的,一定時段內的多次評價,有利於避免片麵性。但過密的考評也是不利於教師的,無論在精力和時效上都是不可取的。因此,采取月考的時差是比較適當的。每月考核評定一次,主要考核教師的職業道德表現、教育教學工作情況等。
(二)班組等級考核評價
班組指班級及年級組、教研組、備課組等。班組等級考核是指對班級、年級組、教研組(備課組)及工會組進行考核評等。類別相同或相近的考評,可以評出先進和落後,有利於教師的比學互幫。
(三)階段性考核評價
這裏的階段性考核評價是指學期或學年結束時,對教師工作進行考核評價,這是相對月考評而言。階段性考評不僅能深層次地反映出教師完成的任務和教師在這一階段的工作態度、工作實績、教師素質的發展情況,而且能促使教師通過階段性考評深層次地反思、總結自己在各方麵的情況,促使教師對照目標去尋找提高自己努力的方向,產生前進的動力。階段性考評,是學校管理中的常規工作。
四、如何有效地進行教師評價
(一)重視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