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治療調養高血壓,首先必須全麵了解它。本章從血壓的形成談起,將高血壓的病因和發病機製、臨床表現及診斷,以及中醫對高血壓的認識等基礎知識予以簡要介紹,以便讀者對高血壓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一)血壓的形成與高血壓
血壓是血液在血管內流動時對血管壁的側壓力。血壓又分為動脈壓、毛細血管壓和靜脈壓,一般所說的血壓指動脈血壓,是血液流經動脈時對血管壁所產生的側壓力,乃心髒射血和外周阻力相互作用的結果。通常所說的血壓值是指從大動脈(肱動脈)上測得的數值。
(1)血壓的形成:血壓的產生來自血液循環。人體的血液循環係統是由心髒和血管兩部分組成的,它們之間相互連接,構成了一個基本上封閉的“管道係統”。這種結構頗似城市的供水係統,那些縱橫交錯的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就如同連接各城區、街道、樓房、工廠的大大小小的輸水管網,而心髒則是該供水係統運行的“動力”,如同一個“水泵”,不過人體的血液循環係統要比城市供水係統複雜得多。
血壓產生的前提是要有足夠的血量充盈於血管中,人體心血管係統總血量是超過循環係統總容量的。心髒通過有節律的收縮產生動力,使血液由心髒排出,沿著大動脈、小動脈到達全身,營養成分和氧氣也隨著血液的流動供應給全身組織器官,此時由於血液對血管產生較大的壓力,使得具有彈性的血管相應擴張,緩衝了血管內的壓力。心髒舒張時,血液由毛細血管沿著靜脈返回心髒,這時雖然心髒停止了對血液的擠壓,但動脈血管的彈性回縮,能迫使血液繼續向前流動。同時,血液在密閉的血管內流動時,因受血管壁的摩擦和外周小口徑血管的阻擋,不能暢通無阻。因此,血管內的血液,一方麵有心縮動力和管壁回縮力的推動,必須向前流動;另一方麵又有管內種種阻力的阻擋,使它不能順利前進。這兩種力量的對抗,迫使流動的血液對管壁施加壓力,這就形成了血壓。
血壓有收縮壓和舒張壓之分。心髒收縮期間,動脈血壓上升所達到的最高值稱為收縮壓;心髒舒張期間,動脈血壓降低所達到的最低值稱為舒張壓。一定水平的血壓是維持機體正常生命狀態的必要條件。
(2)血壓的生理作用:如城市的供水係統必須維持足夠的水量和壓力,才能保證每個部位的用水需要一樣,血液循環係統也必須有足夠的循環血量和一定水平的壓力,才能維持血液不斷地環流於血管係統,把氧氣和各種營養成分源源不斷地供給組織器官。保持一定水平的血壓對維持正常的血液循環,保證人體各組織器官的新陳代謝,從而維持機體健康的生命狀態,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血壓過高或過低對人體都是不利的。血壓過低時會因組織(特別是大腦、心肌等重要髒器)缺血、缺氧而發生頭暈、頭昏、眼花、心悸、乏力、共濟失調,甚至出現暈厥、休克等;血壓過高時會出現頭痛、頭暈、頭脹、耳鳴、心煩、失眠等症狀,若不及時治療,久之可累及心、腦、腎等器官,引發冠心病、腎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腦卒中等。
(3)影響血壓的因素:正常人體的血壓並不是恒定不變的,受年齡、性別、生理狀態、季節氣候、晝夜朝夕、地理環境等體內外諸多因素的影響,人與人之間的血壓值可有較大的差別,同一受測者在不同季節、不同時間、不同條件下所測的血壓值也不盡相同,呈現出波動性,這種血壓的波動是一種生理現象。隻要血壓值在正常範圍內波動,且沒有其他危險因素存在,就完全沒有必要為之恐慌。
在年齡方麵,新生兒的收縮壓僅40毫米汞柱左右,一個月的嬰兒為70~80毫米汞柱;青年人的血壓一般已達到成人的平均值120/80毫米汞柱。此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血壓有上升之勢,但始終維持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
在性別方麵,50歲以前男性的血壓略高於女性,50歲以後由於受絕經期諸因素的影響,女性血壓略高於男性。
認識高血壓季節氣候對血壓也有一定的影響,一般冬季的血壓往往比夏季要高些。人們的飲食、情緒、運動等,也都會對血壓產生一定的影響。如在進食、情緒激動時,以及劇烈運動、思考問題時,血壓都略有升高;而在心情舒暢、睡眠時,血壓可降低一些。即使在安靜狀態下,上午和下午也會各有一次較明顯的血壓升高。
由於血壓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具有波動性,因此偶爾一兩次測出較高的血壓值,尚不能斷定是高血壓,一般要多測幾次,並觀察一段時間,隻有血壓長時間明顯升高,才可以稱之為高血壓。大範圍的普查發現,人群中無論是收縮壓還是舒張壓,其分布都是連續的直線或曲線,也就是說正常血壓和異常血壓之間並沒有嚴格的界限,所謂血壓的高低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為了便於疾病的防治和療效的判定,人們劃定了高血壓的範圍,用以區分正常血壓。
(4)血壓的計量單位:血壓的計量單位有毫米汞柱和千帕。過去傳統上使用毫米汞柱為血壓的計量單位,毫米汞柱的英文縮寫是“mmHg”,這就是我們經常在病曆或體檢表上看到的字樣,如某人測得收縮壓為120毫米汞柱,舒張壓為90毫米汞柱,那麼其血壓值就標記為“120/90mmHg”。
近年來,為了便於國際學術交流,傳統的計量單位趨向於與國際標準接軌,按照國家的有關法令規定,目前醫學上已采用國際通用的血壓計量單位,即千帕。千帕就是以1000“帕斯卡”為一個單位,英文縮寫為“kPa”。毫米汞柱和千帕之間的換算關係為:1mmHg=0.133kPa或1kPa=7.5mmHg。盡管千帕已被列為法定的血壓計量單位,但迄今為止,無論在臨床上,還是在一般群眾中,習慣上還是用毫米汞柱來計算血壓值。
(5)測量血壓的方法:定期檢測血壓是早期發現高血壓的前提和基礎,測得的血壓必須準確。由於血壓的高低除受測試者精神情緒諸因素的影響外,還受到血壓計準確性及測量方法的影響,為了保證測量血壓的準確度,減少人為因素引起的測量誤差,應注意選取準確的血壓計,同時還要講究測量方法。
血壓計的選擇:目前常用的血壓計有汞柱式血壓計、彈簧式血壓計以及電子血壓計3種,可根據情況選擇適合自己使用的血壓計。彈簧式血壓計的價格便宜,使用和攜帶均方便,但準確性不高;電子血壓計不需要聽診器,容易操作,但價格較貴;汞柱式血壓計較耐用,測量值也較為準確,多被醫院和診所采用,也很適合家庭自測使用。所以在選擇血壓計時,最好選用汞柱式血壓計。測量血壓用的汞柱式血壓計應定期和標準的汞柱式血壓計進行校對,沒有校對過的血壓計難以保證其準確性;要注意汞柱的零點水平及出氣孔是否通暢、有無漏氣現象,刻度管內的汞柱凹麵應正好在刻度“0”處;汞柱的開關在應用前打開,用後關閉。血壓計的氣囊與袖帶的寬度、長度對準確測量血壓也有影響,要使用大小合適的袖帶,袖帶內氣囊至少應包裹80%上臂。大多數人的臂圍在25~30厘米,宜使用寬13~15厘米、長30~35厘米的氣囊袖帶,以能繞上臂1周以上為宜。肥胖者或臂圍大者應使用大規格的袖帶,兒童用較小袖帶。如氣囊太寬,測得血壓值會比實際血壓低;如氣囊太窄,則測得血壓值比實際血壓高。
測量血壓的方法:測量前讓被測試者安靜休息15~20分鍾,以消除疲勞、緊張等對血壓的影響。一般測右上臂血壓,隻有在右上臂有異常情況(如殘疾、癱瘓等)時,才測左上臂,這是因為兩側上臂的血壓值是不一樣的。被測試者宜取坐位或平臥位,測時上臂不要被收緊的衣袖所壓迫,手掌向上平伸,不要握拳,肘部的高度應相當於心髒的高度。袖帶束於右上臂應平敷緊貼,氣囊中間部位正好壓在肱動脈上,袖帶下緣應在肘彎上2厘米左右處;聽診器胸件置於肘窩處肱動脈上,輕按使聽診件和皮膚全部接觸,不能壓得過重,也不可壓在袖帶內。測試時給氣囊快速充氣,待聽診脈搏音消失後再使汞柱麵上升30毫米汞柱,之後以恒定的速率(每秒2~6毫米汞柱)緩慢放氣,在放氣過程中仔細聽取聽診器中聲音的變化,並注意觀察汞柱的垂直高度。收縮壓以聽到第一次血管搏動音為準;舒張壓通常規定以聲音消失為準,個別聲音持續不消失者,可采用變音時的測值。一般均需連續測量2~3次,取其平均值,如果兩次測量的收縮壓或舒張壓讀數相差在5毫米汞柱以上,則相隔2分鍾後再次測量,並取其平均值。
高血壓概述
高血壓是體循環動脈血壓高於正常的臨床綜合征,是根據從連續分布的血壓讀數中人為選定的一個閾值確定的。
(1)高血壓的定義及分類:正如我們已經知道的,所謂“高血壓”就是體循環動脈血壓增高,超過了“正常血壓”的範圍。其實“正常血壓”與“高血壓”之間並沒有一個涇渭分明的分界線,隻是一個人為劃定的標準,其目的在於加強高血壓的預防和治療,以減少由於高血壓帶來的心腦血管並發症,降低死亡率。近20年來,世界衛生組織已兩次修訂高血壓診斷標準,我國的高血壓診斷標準自1959年確定至今,已修訂過4次,現在的診斷標準與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診斷標準相一致。成人正常血壓為130/85毫米汞柱以下;理想血壓為血壓值在120/80毫米汞柱以下。收縮壓等於或高於140毫米汞柱,舒張壓等於或高於90毫米汞柱,存在二者之一即應懷疑為高血壓。收縮壓在130~139毫米汞柱,舒張壓在85~89毫米汞柱時,稱正常高值;收縮壓在140~149毫米汞柱,舒張壓在90~94毫米汞柱時,稱臨界高血壓。血壓在以上兩種狀態時須多次測量,以觀察血壓的變化。
高血壓的確診不能隻靠1次血壓偏高來確定,初次出現血壓升高者,應再複查2次非同日血壓,如3次中有2次血壓升高,才可確診高血壓。過去有高血壓史,長期(3個月以上)未接受治療,此次檢查血壓正常者,不列為高血壓;如一直在服藥治療,雖然此次檢查血壓正常,仍列為高血壓。有疑問者應停藥1個月後複查,視其血壓情況再作判斷。
“高血壓”是一個“症狀”的概念,它可以是一種獨立的疾病,也可以是由某些疾病所引起的表現為血壓增高的症狀。高血壓的分類方法很多,根據引起高血壓的原因不同,一般將之分為原發性高血壓和繼發性高血壓兩大類。
原發性高血壓即通常所說的高血壓,也稱之為特發性高血壓,是一種發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的血壓升高,據統計,90%以上的高血壓患者屬於原發性高血壓。原發性高血壓是臨床最常見的一種慢性心血管疾病,其患病率頗高,常引起心、腦、腎等重要髒器的損害,是導致腦卒中、冠心病、腎衰竭的最危險因素,嚴重危害著人們的健康和生命。由於原發性高血壓是以持續性的動脈血壓升高為主要表現,所以人們一般把原發性高血壓簡單地稱為高血壓。
繼發性高血壓又稱症狀性高血壓,占高血壓的10%左右,是指某些疾病並發的血壓升高,是疾病的一種臨床表現,在臨床上並不列為獨立的疾病。常見的原發病如腎性高血壓、妊娠高血壓綜合征、主動脈狹窄、嗜鉻細胞瘤等。當原發病找到並治愈後,血壓即恢複正常。
(2)高血壓的發病情況:高血壓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在全世界都有很高的發病率,成人高血壓的發病率為8%~18%。大規模的人群調查表明,非洲地區的發病率為10%,歐美國家成年人的發病率在20%以上。與國外相比,我國高血壓患病率低於發達國家,但北方地區人群的患病率接近發達國家水平。近年來我國人群高血壓的患病率不斷上升,已成為我國人群致死、致殘的主要原因。
抽樣調查結果表明,在我國15歲及以上人群中,1958~1959年高血壓患病率為5.11%;1979~1980年患病率為7.73%;1991年患病率則為11.88%。我國20世紀50~70年代每年新發高血壓100萬人,到80~90年代,每年新發高血壓300萬人。年齡越小,發病率增幅越大,25~49歲年齡組的上升幅度顯著高於其他年齡組。根據衛生部、中國高血壓聯盟最近公布的數字,我國高血壓患者已逾1億人,涉及幾千萬個家庭,平均每4個家庭就有1位高血壓患者,高血壓已成為我國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
流行病學調查資料表明,高血壓的患病與地域、性別、年齡、職業諸因素有一定的關係。據調查,高血壓患病率北方高於南方,東部地區高於西部地區,城市高於農村,經濟發達地區高於經濟欠發達地區。青年時期男性患病率高於女性,中年以後女性患病率又高於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