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股癬
股癬是指股內側、會陰、臀部感染真菌後引起的皮膚病,其病原菌為絮狀表皮癬菌,但石膏樣毛癬菌、紅色毛癬菌也可致本病,有時白色念珠菌也可侵犯腹股溝部位而呈紅斑脫屑性斑片,其邊緣有丘皰疹。一般好發於成年男性,夏季多發,冬季減輕。本病中醫稱為“陰癬”,又稱“臊癬”、“濕癬”。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本病為濕熱生蟲侵襲肌膚所致,夏季炎熱,股內多汗,潮濕,蟲淫外侵,或女子經期,股內濕邪難泄,濕熱盛則生蟲,侵襲肌膚所致。其病因可概括為:
(1)外受風毒,凝聚皮膚,甚則皮膚不能濡潤;
(2)風寒外襲,營衛失調;
(3)風熱侵入毛竅,鬱久血燥;
(4)衝任失調,營血虧耗,血虛生風化燥等致皮膚失養;
(5)風濕所侵,留於腠理;
(6)久居濕地,水濕浸漬,濕邪外侵,鬱於皮膚;
(7)因汗衣濕溻,淹淅肌膚,複受日曬,暑濕浸漬毛竅,而成本病。
現代醫學認為股癬是體癬的一種,隻因皮疹發於腹股溝內這一特定部位而稱為股癬,為致病菌同體癬,但股癬的病原菌以表皮癬菌為主。
【診斷】
一、臨床表現
本病可視為發生於股部上方內側麵的一種特殊性體癬。其病原菌以絮狀表皮癬菌為常見,別的皮膚癬菌亦可致病。
股癬絕大多數發病於成年男子,女性甚少見。常為單側,也可兩側對稱分布。病情嚴重者皮損可向上蔓延直達下腹部,往後擴展波及臀部,向下延伸而累及股部他處。
該病與體癬相比較有下麵幾點不同:一則股癬損害形態罕見呈圓形或橢圓形,多為不規則形或弧形;二則股癬皮損往往表現為苔蘚樣變或急性和亞急性濕疹樣變;三則股癬較容易並發細菌感染;四則股癬自覺癢感更為劇烈。
股癬一般從足癬或手癬自身傳染引起的,病情與季節變化有關,通常入夏複發或加重,到冬天可緩解。病程纏綿,必須耐心醫治方能痊愈,否則易複發。
二、實驗室檢查
1.直接鏡檢刮取皮損部位皮損,在鏡下可見菌絲或孢子。
2.真菌培養可將取得的病變鱗屑或分泌物作鑒定菌種的培養。常用培養基為沙堡培養基,根據形態、生化等特性進行菌種鑒定。深部的病變組織需做病理學檢查。
三、鑒別診斷
診斷股癬並不困難,但應謹慎地與一些皮膚病進行鑒別,不然治療很難做到有的放矢。容易與股癬混淆的皮膚病主要有:
1.脂溢性皮炎有時也可侵犯陰股部,皮疹為淡紅色斑,有脫屑,有的呈環狀,邊界清楚,但直接鏡檢真菌為陰性。
2.紅癬由一種棒狀杆菌引起的皮膚病,常見於腋下、股部等處,病變部位皮膚為磚紅色,邊緣沒有炎性環,不癢,直接鏡檢真菌為陰性。
3.銀屑病俗稱牛皮癬,可侵犯股部,表現為環狀或斑塊狀紅斑,一般表麵有較厚的鱗屑,全身其他部位也可有同樣的皮疹。
4.維生素B2缺乏症是由於體內缺乏維生素B2(核黃素)所致的皮膚、陰囊和口腔綜合征,主要表現有陰囊炎,開始為陰囊出現彌漫性淡紅色斑片,界限清楚,邊緣微高出皮麵,上覆灰白色鱗屑或棕黑色厚痂,鱗屑查菌陰性。同時合並舌炎和口角炎,在同一夥食單位有集體發病的傾向。
5.陰囊性慢性濕疹皮疹蔓延至股部,初起紅斑丘疹,而無結痂肥厚。無環形和弧形邊緣,境界不清,有冬重夏輕的特點,真菌檢查陰性。
四、診斷要點
1.皮損的特定部位股內側、會陰、臀部。
2.皮疹特點有明顯的境界,邊緣隆起,中央平坦。
3.真菌檢查陽性。
4.男性多見
【治療】
本病以殺蟲止癢為主要治法,必須徹底治療,且以外治為主,若皮損廣泛,自覺症狀較重,或抓破染毒者,則以內治、外治相結合為宜。抗真菌藥治療有一定優勢,可中西藥合用。
一、辨證論治
(一)內治法
1.風濕毒聚證
證候:症見皮損廣泛,蔓延浸淫,瘙癢明顯,或大部皮毛受累,皮膚粗糙,或皮下水皰。苔薄白,脈濡。
治法:祛風除濕,殺蟲止癢。
方藥:消風散和三妙丸加減。
推薦處方:荊芥12g、防風10g、蟬殼10g、白僵蠶10g、陳皮10g、厚樸10g、川芎10g、羌活10g、蒼術10g、黃柏10g、川牛膝6g。
2.濕熱下注證
證候:症見糜爛,滲流臭水或化膿,或見紅絲上竄,胯下腫痛,甚或惡寒高熱。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化濕,解毒消腫。
方藥:濕重於熱者,用萆薢滲濕湯加減;濕熱兼瘀者,可用五神湯加減;濕熱並重者,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推薦處方:萆薢15g、薏苡仁20g、土茯苓10g、滑石10g、丹皮6g、澤瀉6g、通草6g、黃柏6g。
(二)外治法
股癬皮膚薄嫩,不宜用刺激性大的製劑,否則會引起皮膚的灼痛紅腫。
1.皮疹糜爛、滲出局部焮紅腫痛,先以解毒止癢方外洗,後撲黃白散,待皮膚幹燥結痂後塗癬濕藥膏。
2.皮損處呈苔蘚化,瘙癢劇烈可用燥濕止癢方坐浴,後外搽硫黃膏、雄黃膏,直至皮疹消退兩周後方可停藥。
3.股部多汗潮濕可外撲濕毒藥粉或黃白粉。
二、其他療法
1.成藥驗方
(1)枯礬、黃柏、五倍子、烏賊骨共研細末外搽患處。
(2)硫黃、吳茱萸各等份,共研細末,食油調成糊狀,外搽患處。
(3)醋研土槿皮,外搽患處。2.西藥治療
(1)由於患處為皺褶部位,強烈的藥物可引起刺激,宜用溫和製劑,如1%克黴唑霜,10%冰硼酸或新腳氣藥膏、達克寧霜劑等,每日1次。
(2)皮疹炎症不明顯,無糜爛滲出,可搽30%冰硼酸、6%水楊酸或12%苯甲酸酊等。
(3)股部多汗潮濕,可外用5%水楊酸撲粉。
【預防與調護】
(1)在治療股癬的同時,積極治療其他部位的真菌感染,如手足癬、甲癬等。
(2)在治療期間,患者的內褲必須每日更換,並煮沸5~10分鍾後方可再用。
(3)不要使用患有癬病患者的浴盆和毛巾。
(4)對已有股癬患者要早發現,早治療,堅持治療,鞏固治療。對患癬病的動物也要及時處理,以消除傳染源。
(5)注意個人、家庭及集體衛生。對幼兒園、學校、理發室、浴室、旅店等公共場所要加強衛生管理。
【文獻選錄】
清·《續名醫類案》:“兩股間濕癬,長三四寸,下至膝,發癢時抓搔,湯火俱不解,癢定,黃赤水出,又痛不可耐。”
第二節牛皮癬
牛皮癬因皮疹狀如牛領之皮,厚而且堅,自覺瘙癢,故稱之為牛皮癬。以皮膚苔蘚變伴劇烈瘙癢為特征。多見於20~40歲的青年和成年人,老年及兒童少見。西醫稱之為神經性皮炎。
牛皮癬病名首見於元《世醫得效方》,其中記載了一治遍身牛皮癬的方子。古代醫學文獻中有從外觀形態描述牛皮癬的,如明·《外科正宗·頑癬》雲:“牛皮癬如牛項之皮,頑硬且堅,抓之如朽木。”清·《外科大成》和《醫宗金鑒》對本病症狀也有具體描述,所載內服、外用方劑均有一定實用價值。
【病因病機】
1.外邪阻滯風、濕、熱邪阻滯肌膚,日久不解,風燥傷陰,陰血受損,肌膚失於濡養。
2.情誌內傷情誌不遂,鬱悶不舒,肝火鬱滯;或緊張勞累,心火上炎,致氣血運行失職,凝滯肌膚。
3.營血不足久病、大病、體弱等致營血不足,血虛生風生燥,皮膚失去濡養。
西醫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可能是自主神經係統的功能發生紊亂,一般認為精神作用很重要。此外,還與胃腸、血液循環或內分泌係統的障礙有關,體內病灶感染或某種慢性疾病對本病的發生會有影響。
【診斷】
一、臨床表現
本病好發於頸後及其兩側、四肢伸側,陰囊、陰莖、陰唇、會陰等也可發生。初為瘙癢性紅斑,經常搔抓可出現針頭至粟粒大小扁平丘疹,群集或散在分布,圓形或多角形,表麵有細薄鱗屑,呈正常膚色或淡褐色。隨病情發展,皮疹逐漸增多,互相融合成苔蘚化斑塊。表麵粗糙,可覆有鱗屑,皮溝加深,皮脊隆起,多呈紅褐色,黃褐色或正常膚色,散在有色素沉著斑,邊界清楚,周圍有散在的多角形扁平丘疹,圓形或條狀不規則形,可局限性單發,也可泛發,發生在外生殖器時可累及到整個陰囊、陰唇和周圍皮膚。自覺瘙癢劇烈,尤以夜間為重。由於強烈搔抓和刺激,可有滲液、結痂而呈濕疹樣。慢性病程,常經久不愈或愈後容易複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