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因果熵值初探(2 / 3)

“2公裏直徑是幼年期,那成年期會有多大?”有人問道。

“直徑會在80公裏到1000公裏之間,在星球表明覺得挺大,如果放在星空中這其實隻算是個小東西。在星艦還沒達到光速的時代,這些家夥經曾經附著在星艦的表麵做遷徙。由於他們對雷達波有一定的吸附能力,他們是早期海盜最喜歡的生物之一。古代人類還利用這東西裝備過整隻的艦隊。”

果然,沒過多一會兒,從天空中憑空飛來一片黑雲罩在海麵“地網”的上空,逐漸降低高度與其會合在了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蟈蟈籠’,很像用草編織的“巢”,隻是體積大了幾萬倍。離開水麵一個長寬2公裏,厚度達到1公裏的

很壯觀的一幕出現了,巨大蟈蟈籠上麵無數“眼睛”開始發出耀眼的光芒,隨著這些光芒一起閃耀的是那些開始看起來顏色很深的枝條,接下來所有這些盤根錯節的枝條開始變得更加明亮,當它們的光亮接近周圍“眼睛”的亮度後,整個“天羅地網”竟然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拉離水麵懸浮在海麵之上十幾米的高度,大量的水順著網孔不停流下來,發出巨大的猶如水電站開閘泄洪一般的隆隆濤聲。幾十秒鍾內流出的水至少有幾千萬噸,整個海麵都隨之不停翻滾,水汽彌漫到近百米高。離開水麵的天羅地網是一個長寬各2公裏,厚度達到1公裏的巨大織品,紋理複雜均勻,如果不是那樣巨大的話,它簡直是一個巧奪天工的藝術品。

等到水基本上流光以後,天羅地網本身發出的光芒開始變為淡藍色,整體開始逐漸加速上升直到脫離我們的視線。

我們望著它離去的方向,不由發出相同的慨歎“這場麵太壯觀了!”“看人家吃東西那排場!”

忽然有人問道:“那光亮是什麼?不會是傳說中的光驅動係統吧?”

“沒錯,正是人類星艦在早期對抗重力時使用係統原型。人類正是在研究了它們的動係統以後才開始真正走出星空!可以說是天羅地網這類生物把人類帶入了星際時代!最早研究這種效應的人類祖先是納粹,也就是我家族遠古時代的長老們,他們最先掌握了這種當時稱作哈奇森效應的重力應用方法,從而創造出來第一代反重力係統。”希特力呢意味深長的的解說著。

另一位同行的人接著說道:“嗯,這個故事我知道,後來這些技術被A國在戰爭中奪走,結果由於沒有掌握核心能源轉化組件,他們竟然想用流體力學的原理來實現飛行器,始終沒辦法脫離地麵效應的高度,耽誤了近百年人類買入太空的步伐!”

是啊,人類發展的曆史確實是被有些偶然事件“耽擱”了好長時間,或許這正是人類在這個宇宙中的宿命吧,就說眼前,明擺著的局竟然出現了幾個不穩定的外來因素:

第一,一個未知的確實事實存在的可以加速生物進化的區域,第二,一些不可能而且不受控的現象集中出現在如此小的範圍之內。對出這些問題的原因的最初解釋會想到“偶然性”,但如此多的偶然性為什麼會出現在已經既定的“事實”麵前?其實這些解釋在‘帝國’的文獻中曾經有人做過研究。

這就要提及“同樣熵值事物在不同維度宇宙中運行存在級數級差異”這一理論,按照這個理論的解釋就是,時間雖然在各種維度宇宙間同樣貫穿事物的因果,但一件注定結果的事情在維數較少的宇宙中發生時,其發展過程中其所牽涉的“因素”和“環節”更多,這包括全部所涉及的人物更複雜、場景更豐富、過程中不可控事實多而曲折。而同樣的因果在高維宇宙中發生過程中所牽涉到的因素則會呈幾何級數遞減,各類機緣巧合也不會那樣豐富多彩引人入勝。這個理論最早由TZ設計局提出,被多樣性生物投放設計部所驗證,已經做為管理各級宇宙所遵循的基本原理之一。

也就是說一件結果注定了的事,為了讓這個結果能夠在準確的時間地點發生,那麼宇宙環境就要通過複雜的計算為這個事件的發生設置一些必要條件,這些條件對個人來說看上去都是機緣巧合,但翻過來分析發現這些初始條件是導致事件結果的必然因素。從這些初始條件的設置到其結果發生存在一個總的熵值,這個值決定於發生這件事的熵值,重大大事件的熵值高比如總統選舉成功這件事的熵值就大於某人在路上拾到一個金戒指,小事件發生的熵值低,比如“沒有後續連帶關係”的某人走路跌了一跤的熵值大約為12。

這裏還要解釋一下什麼叫“沒有後續連帶關係”,這是事物因果熵值研究中的術語,指的是“會被後續事件的因衝淡或抵消的果”,是一種理想狀態。比如一個人不小心跌了一跤,這一下造成的身體影響或耽誤的事件使其延誤日程,直接導致他當天車禍死亡,那麼摔著一跤就屬於“直接到至達成結果的因”。但是如果他跌了一跤,直接爬起來跑了幾步趕回來了3秒鍾導致其錯過危險,而沒有在當日以特定方式死亡的,則屬於“沒有後續連帶關係”,但這個人死在當天的果是注定了的,最多是換種方式,所以說這種有必然果地“沒有後續連帶關係”的因始終是一種理想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