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途比較順暢,沒有大型動物前來騷擾,偶然有路段被地下滲出的水所阻隔,也不至於完全無法通行,一共隻花了2個多小時就回到了營地。將那個東西交到營地後,夜幕才剛剛開始降臨。
橢圓形的物品大概有600克的重量,拿在手中和一塊有幾個凹坑的鵝卵石無異,手感十分光滑,質地像白玉一般,硬度也不太大,用大部分金屬都可以從上邊刮下白色的粉末,大家研究了半天也不知道這東西是如何激活的。後來找到隨行的那個女專家費丁娜查錄像才弄明白使用方法,這東西首先要接觸到使用者的身體,激活前需要保持至少1秒的位置穩定,這時腦子裏要隻想著這個物品的樣子,排除一切雜念,這東西變化成一層淡淡的護罩會在身體表麵形成。
之所以有那麼高的強度和抗損耗能力,據專家推測是因為形成這東西的物質在展開的同時,其圍觀結構形成了網狀支鏈的能量吸收體係,不斷吸收著包括各種射線、微波、輻射在內的各類可用的能量,在受到激光打擊的同時,激光蘊含的能量也在為這個體係補充能量。這類護罩在經受物理打擊時使用的方式是“硬抗”,而對大部分能量武器的抵禦方式是“吸收”。專家還推測這種物質很有可能是產自某個特定星球的自然物質,並非人工合成的科技物品。
為了印證這個觀點,專家還特意從這塊防護罩上切下了一小塊,它居然也真的能夠形成一個完整的防護罩,隻是比整塊激活使用時薄了許多,但用高能激光充能後抵禦刀、劍這類機械損傷還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就這樣,一大塊防護罩被切成了15塊,除了留些粉末做將來的研究外,將交給外出執行任務的人員輪流使用。此後,營地又根據這個物質的能量反應,掃描到了附近這種物質較為集中地一個方向,根據掃描的結果和數據的強度來分析,應該在300公裏左右的距離上會發現至少10個套完整的防護罩。對這些狂熱的科學家們來說,沒有什麼事情能夠比得到這些未知的能量形式更讓人興奮了。因為這不僅僅是某一方麵的科技可以獲得突破,而是與此類能量利用有關的一係列科技的獲知。
任何一種新興的能量形式所支撐的文明,一旦形成完整的體係,必然要在發展過程中突破無數技術極限,科學往往是觸類旁通的,這些用來解決自我體係的科學和領域可能是其他種類文明之科技完全不涉及的全新領域,對這種未知的孜孜以求是源於這些科學家骨子裏邊對科學的執著,這種氛圍一旦擴散開來,就真的會點燃這些科學狂人心底的yu望。
一支所有人都要參加的大型探險隊呼之欲出,但為了大家的安全,人們還是決定首先要到目標附近查看一下情況,在確定沒有任何危險的情況下,大部分人員才被允許到達現場。
這一次先遣隊由12個人組成,配備了剛剛調試完畢的飛行器2架、分割完畢的護罩也被分發到每個行動隊員的手中,武器包括處理過的衝鋒槍、使用化學能的激光槍(槍械在手持位置邊緣用沒打開的護罩劃了線,處理過以後就不會在發射時和護罩本身發生衝突)、匕首、暫時不能使用的協能量武器、可以對講的小型設備也做到了人手一個。
沒有等到天亮,人員清點裝備後隊伍馬上就出發了。按照當地的時間來計算這時距離子夜有6個小時,距離天亮還有約11個小時時間。
飛行器使用5台電動機作為動力,使用的是邊緣磁增強離子渦扇漿壓動空氣進行推進,這是一種從早期磁增強反應離子效應改進而來的效率極高的螺旋槳形式,比流體力學螺旋槳的推動力更大也更寧靜,缺點是在離子效應消失時隻能提高軸速做為普通螺旋槳來使用,動力輸出效率最大能達到原來的17%。考慮到這種因素,2架飛行器正常飛行時隻需開1台電機提供升力,另1台進行推進就足夠行駛了,這種方式的最大速度為1230公裏每小時,如果另外3台全部介入可以達到3.4倍音速,基本密閉結構的外殼和裝甲也允隻許它暫時在大氣層頂端飛行,在完全沒有空氣的地方無法提供動力,如在太空環境中漏氣則是不可避免的。
全隊搭乘都著2台飛行器被我們戲稱為飛鱉1號和飛鱉2號,因為在外形上看這種飛行器確實非常像古代地球上的甲魚,尤其是前部放置了一具星艦上搭載的鐳射炮以後。我在飛鱉2號上參與保障,飛鱉1號由戰場態勢學家希特力呢帶隊,同時他也擔任此次行動的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