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名落孫山(1 / 3)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五月初九,芒種,麥類等有芒的農作物逐漸成熟,第一年收夏稅的衙役也即將到來。

站在大青山的高處俯瞰,可以看見整個寧川村被金黃色的麥地包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坡地都黃燦燦的,空氣中飄著濃鬱的麥香。

今年風調雨順,麥粒大都很飽滿,沉甸甸的麥穗將麥秸稈壓彎了腰。

打五月十二起,村人開始拿著磨得發亮的鐮刀,滿臉笑容,揮灑著飽含喜悅的汗水,手腳麻利地收割著熟透了的麥子。

村子中平日閑出來的曬壩場,陸陸續續地堆起了金黃色的麥垛,散發出誘人的香氣,彰顯著生命的成熟,收獲的喜悅。

待麥地裏的麥杆割完後,男人們穿著短襟汗衫,甩著滿布肌肉強有力的胳膊,賣力地在石板或是結實的木凳上捶打著麥穗,顆顆飽滿金黃的麥粒,順著石板木凳落在曬壩上,慢慢地累積成麥堆。

這些麥粒不僅是寧川村大半年的糧食,還有沉甸甸的夏稅。

如果持續幾年去做一件事,大都會產生一定的依賴性,形成習慣的雛形,也是人的劣根性。

三年的免稅讓寧川村過得太優越,如今突發其來的夏稅讓他們心裏有些哽得慌,有些不舍將自己辛苦半年的成果上繳給官府。可是民豈敢與官鬥,他們也隻好眼睜睜地看著收稅官和衙役帶走了幾乎近一半的麥子。

僅僅靠剩下的一半麥子,是難以養活一家人的,他們隻能將希望寄托於水田裏綠油油的禾苗,地裏正在茁壯成長的瓜秧果苗,以及深不可測的大青山。

鄉下人家除了臘月末,是難以真正的停下來的,即便是農閑,勤勞的農人也閑不下來,不管是長者還是黃髫幼兒,都在忙活著下半年的生計。

路過村子的某些清高文人文縐縐地言曰:“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雖然寧川村不大養蠶,卻也種有一片桑樹,這段時日,青綠色的桑葚開始慢慢變成紫紅色,逐漸飄著讓人垂涎欲滴的果香,年輕的姑娘們都挎著籃子,墊著綠色的荷葉或菜瓜葉,專挑紫紅色的桑葚摘,用來做成桑葚酒或是直接將鮮果送去鎮上賣錢。即使不拿去換錢,酸酸甜甜的,用來給家裏的小孩子當零食也是極佳的。

就連樂姐兒也常帶著紅霞,去自家西坡的坡地摘桑葚,經常吃得小嘴紫黑色,還好她年紀尚小,還不知曉照銅鏡這回事,要不然得被自個兒的烏紫色小嘴嚇得哇哇大哭,滿地打滾耍潑。

紅霞自然不會像樂姐兒那般隻顧著吃,作為婢女,她還得摘下新鮮飽滿的桑葚帶回家交給徐氏或是張氏。

徐氏心細如塵,最是擅長做各類果醬果酒,桑葚醬和桑葚酒自然是少不得的,或是交予張氏做點心,用磨細的米粉和新鮮桑葚汁一起做成桑葚米糕,色澤豔麗,口感甜糯糯的,倒是很符合樂姐兒的口味。

轉眼六月、七月接踵而來,炎熱的夏季,總伴隨著濃鬱的桃李香和甜瓜香,悶熱的空氣中有一股散不去的甜膩,瞌睡蟲蠶食著人的意誌,每日必然要午休兩三刻鍾。

這種天氣,正常人都難過,何況身懷六甲的尤氏?近來,她因為懷孕食欲不佳,每日孕吐嚴重,家裏的幾個廚藝上佳的長輩換著花樣給她做吃食,一心想母子倆長得白白胖胖的。張氏還燒香拜佛,祈禱尤氏肚裏的曾長孫能安分一點,依賴誕生之日健康無病,二來不要讓韓文昌在此時分太多心。

七月初,韓文昌告別家人,帶著他的書童——李四家的長孫李栓,一起上通州趕考去了。

今年八月是通州貢院每三年一次的考試,經過此次考試,才是秀才裏的分水嶺。考中的考生日後便被稱為舉人或是孝廉,考不中的便繼續考下去或是心甘情願地當一輩子秀才。

孝廉主考官由楚皇任命在京的翰林及進士出身的部院官員,為人是否正直清廉,無處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