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韓家(1 / 2)

楚河為界,北為北楚,南為南楚,東有東夷小國、南有蠻荒八大部落,西有戎族,北有馬背上的民族——狄族。

泰和二十三年,北楚新皇登基,免去三年賦稅,大刀闊斧地興政改革,招兵買馬,國力強盛。

泰和二十五年,北楚收服北方狄族,迎娶狄族族長之女娜仁托婭為正一品貴妃。

而楚河的另一個國度,南楚,注定成為曆史的塵埃,北楚的墊腳石。

南楚老皇帝荒淫無度,不理朝政,殘害忠良,揮霍無度,國庫日益空虛。

周圍又有東夷,西戎,南蠻,北有泱泱北楚大國,四大強敵虎視眈眈,四麵楚歌。

泰和二十八年,經過五年的休養生息,北楚越發富強,兵馬充足,北楚皇帝欽點大將,越過楚河南下。

泰和二十九年,北楚大勝,統一南北,建立大楚王朝,號稱為楚皇,延續國號泰和。

迎娶丞相之女為後,入住中宮。

楚皇英明,善於納諫,政治清明,國力強盛。

泰和三十年,皇後誕下嫡長子,帝心大悅,再次減免三年賦稅。

三年前,南楚前朝,軍中有眾多權貴插手,極為混亂,有一個姓韓的偏將,因為不願趨炎附勢,被罷免軍職。

為了避開不必要的麻煩,韓偏將帶著一家老小隱退山林,在一個叫做寧川村的窮鄉僻壤落戶。

轉眼三年,如今已是韓家在寧川部落的第三個年頭。

家住蒼煙落照間,絲毫塵世不相關,鎮杭玉瀣行穿竹,卷罷黃庭臥看山,貪嘯傲,任衰殘,何妨隨處一開顏,元知造物心腸別,老卻英雄似等閑。

當年而立之年的韓小偏將,如今已經三十又三。

韓偏將本名韓敬忠,自幼習武,家境尚可,去私塾混了三年,也會基本的識文斷字。

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韓敬忠乃家中獨子,為了延續韓家香火,十六歲便娶親。

妻子韓李氏,閨名李慧語,出自“步非煙慧語誰聆,嬌花不賞,飄香墜粉,亦複何疑”。

李氏乃當地李舉人的獨女,年方十五,適才及笄,知書達理,精通女紅。

十八歲喜得長子,取名韓文昌,出自“鬥魁戴筐六星為文昌宮”,希望他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泰和十八年,南楚邊境受到西戎侵犯,朝廷發布兵役,二十一歲的韓敬忠代父服兵役。

待他去邊境服兵役時,收到家中書信,信上說他妻子在他走了半個月後,思念成疾,導致暈倒,結果被診斷出懷有兩個月的身孕。

泰和十九年,生下二子,韓敬忠的父親為其取名韓武峰。

寄予韓家一文一武,文武雙全,興旺盛隆。

誰知,韓敬忠這一去就是九年,從最底層的小兵做到偏將,一將功成萬骨枯,其中辛酸不言而喻。

直到這次被罷免軍職,才得以歸家。

是以韓家隻得二子。

公婆仁慈,家中僅僅一妻,沒有納妾,韓家家庭情況簡單,自然沒有宅亂紛爭。

泰和二十七年,韓敬忠托一個遠親幫忙,在寧川村落了戶,帶著老母和妻兒開始了隱居田園的生活。

那個遠親就是寧川村現任的裏正韓大力,韓大力還有兩個兄弟,分別叫做韓二力,韓三力。

在綿延的大青山下,有一個寧川村,村裏流過一條彎彎的寧川河。

寧川村地處大楚王朝西南邊陲,四季明顯,山清水秀,偶有雞鳴犬吠,小兒歡聲笑語,漢子的吆喝聲,女人的笑罵聲,卻顯得一派安寧舒適。

該村有三十八戶村民,共計二百八十六人,是北昌鎮最大的村落。

地屬北昌鎮管轄,北昌鎮是一個普通小鎮,小鎮居民安居樂業,生活安定。

初到寧川村的韓敬忠,卸下兵甲,穿上布衣,挽起褲腿,拿起自製的獵槍,開始了種田打獵的布衣生活。

三年過去了,如今他已經習慣了這樣沒有拘束的田園生活。

官場的失意,讓他更貪戀著這種曠達的生活情趣,任憑此生終老田園,隨處都能見到使他和家人高興的事物,何不隨遇而安,活個瀟瀟灑灑。

常道:“造物者無情,白白地讓英雄衰老死去,卻等閑視之”。

當年落戶時,韓敬忠拿出自己的一部分俸祿,在寧川村的村尾買了一大塊地,建了一個二進的青磚瓦房院子。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雖然軍中混亂,有軍職的大都還是權貴的爪牙,但他作為偏將,俸祿至少也能拿到一半。

九年下來,除去落戶等一些必要的打點,以及來北昌鎮寧川村的路費和花銷,還有三千兩銀票,一百兩碎銀,韓家所有的家產共計三千一百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