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怎樣策劃珍珠港事件的?
珍珠港位於夏威夷群島瓦胡島的南端,是一個陸抱良港。由於它地處戰略要衝,素有“太平洋心髒”之稱。港區麵積33平方千米,可同時停泊各種艦艇500艘。從1911年起,這裏就是美國在太平洋最大的海空軍基地之一。日本一直把它視為“對準日本咽喉的一把匕首”,把以此為基地的美國太平洋艦隊,看作是日本南進的最大障礙。
日本深陷中國戰場,戰略資源日益匱乏,因此急於奪取資源豐富而防衛力量薄弱的東南亞。1940年下半年,日本海軍就製定發動太平洋戰爭的計劃。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認為日美兩國實力懸殊,軍備生產能力差距甚大,日本隻有采取速戰速決的軍事戰略才能製勝美國。為了保障南進時左翼和後方的安全,必須首先突襲珍珠港,打垮或癱瘓美太平洋艦隊,奪取西南太平洋製海權,日本才可放心大膽南進。待美國恢複元氣時,日軍已在南洋地區站穩了腳跟。
1941年1月,山本正式向海軍軍令部提出偷襲珍珠港的建議,並著手擬定具體的作戰計劃。但是由於這個計劃要求以海軍的飛機為主要攻擊力量,所以幾乎所有日本海軍高級將領都竭力反對,認為它是一個魯莽的冒險計劃。但山本卻申明,如果此計劃不被采納,他和他的全體軍官將辭去他們的職務。這樣東條英機任首相後,通過了實施這一計劃的決議。
11月23日,執行偷襲任務的南雲特遣艦隊已在千島群島人跡罕至的單冠灣集結完畢。這支特遣艦隊擁有6艘航空母艦,2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3艘潛艇和7艘加油艦。11月26日特遣艦隊從單冠灣出發,分3路隱蔽地向夏威夷方向前進。
為了保證突襲成功,除了外交上加強日美談判,作出準備達成妥協的姿態外,在戰役戰略上進行了極嚴格的保密和巧妙的偽裝。偷襲計劃隻有山本極少數海軍將領知情,連天皇和陸軍高級將領都是事後才知道的。派商船駛往美國,表示日本致力於加強日美的友好關係,而商船又順路把日本在夏威夷的吉川間諜收到的情報,帶回日本,一舉兩得。為了轉移美軍情報人員的視線,偽裝的艦艇在日本內海電訊頻繁,使美國一直認為聯合艦隊主力仍在日本內海。
偷襲計劃是一次遠涉重洋極其冒險的作戰行動,龐大的艦隊奔襲3000多海裏,在10多天的航程中萬一被美方發覺,或者撲空,都會是一場無法挽回的災難。但是由於其計劃組織嚴密、情報詳細準確,成功的保密和偽裝,在戰術上堪稱為軍事“傑作”。日本之所以得逞,也與美國失去警惕有關。如美國在這天的事件發生前的半小時接到日本照會:“鑒於美國政府的態度,日本政府遺憾地認為,今後即使繼續談判,也不可能達成協議”,對此,美方毫無反應。又如夏威夷瓦胡島的兩個新兵在好奇地擺弄雷達時發現一群飛機飛來,報告值班軍官,竟被值班軍官嘲弄一番,還讓他們少管閑事。結果,在日本2個小時的襲擊中,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元氣大傷,太平洋的海上優勢也落入日本手中。
日本偷襲珍珠港,宣告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使世界戰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日本雖基本上實現了原定的戰略目標,但在戰略上可謂是失了全局。它給希特勒幫了個倒忙,使他在最困難的時候陷入了兩線作戰,它幫助羅斯福解決了美國參戰的難題。美國直接參戰,大大增強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結束了持續數年之久的中國單獨抗日的局麵,從而加速了法西期集團和日本帝國主義的敗亡。可見,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珍珠港事件,是贏了一招,輸了全局。
“大東亞共榮圈”是怎樣形成和破產的?
“大東亞共榮圈”是日本帝國主義征服亞洲各國、建立亞洲殖民霸權計劃的特定名稱。“大東亞共榮圈”的夢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本世紀初,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勝利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都極大地刺激了日本軍閥的侵略野心。以後,隨著日本帝國主義國內外形勢的演變和不斷地擴大侵略戰爭,建立“大東亞共榮圈”成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基本侵略擴張目標。
1940年,德國法西斯在歐洲的侵略連連得逞,極大地刺激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擴張野心。7月底,近衛內閣在其製定的《基本國策綱要》中指出:日本的國策是以“八一宇”的肇國精神,建設以皇國為中心,以滿蒙牢固結合為基礎的大東亞新秩序。8月初,外相鬆岡洋右公開提出了“大東亞共榮圈”的口號。
“大東亞共榮圈”的實質是要在“亞洲各國共存共榮”的幌子下,建立以日本為最高主宰,包括被征服的中國、朝鮮、蘇聯遠東部分以及東南亞各國,向西到印度,往南到澳大利亞的整個亞洲太平洋地區在內的龐大殖民帝國。為此,日本發動了一係列的征服戰爭。
從1941年12月的珍珠港事件到1942年夏,日本所期盼的“大東亞共榮圈”初具規模。為了加強對“大東亞共榮圈”的統治,1942年11月,日本內閣設立了大東亞省,並將“大東亞共榮圈”所包括的國家和地區分4種類型加以控製。
建立“大東亞共榮圈”也就意味著亞洲各國人民災難的加深。日本在“共存共榮”的幌子下,從政治、經濟、軍事及思想各方麵,對東方各民族進行殘酷的奴役和掠奪。這種征服伴隨血腥的大屠殺。在南京日本屠殺了30萬戰俘和平民。在征服新加坡後,日本司令部點名逮捕了5萬名華僑。在菲律賓,每死一個日本兵,就要處決10名當地老百姓作為報複。在經濟上,日本推行肆無忌憚的掠奪政策。每占一地,日軍就無償地征用當地人力、財富和資源。在1942年以後的3年中,日本從南方掠奪了5200噸石油、21萬噸橡膠、5萬噸錫。在中國華北,僅1940年日本就搶走了450噸煤和30萬噸鐵礦石。在思想文化上,日本推行奴化政策,任意摧殘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和語言,強製推行日語。最後,在軍事上,占領區成了日本防衛圈的前沿陣地和兵營,許多當地青年被驅趕到前線充當炮灰。在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幾年中,中國犧牲了1200萬人,越南犧牲了200萬人,菲律賓犧牲了110萬人,其它亞洲各國也遭受了同樣慘重的損失。
血腥的統治和屠殺政策,激起了亞洲各國人民的反抗。在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共同打擊下,1945年8月15日,四麵楚歌的日本帝國主義宣布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簽署了正式投降書,“大東亞共榮圈”猶如肥皂泡一樣,徹底破滅了。
第二戰場是怎樣開辟的?
第二戰場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西歐戰場。1941年德國發動侵蘇戰爭後,希特勒調其主要兵力壓向東線,蘇德戰場成為反對德國的主要戰場。為了減輕軍事壓力,縮短擊敗法西斯德國的時間,蘇聯要求英美在西歐開辟打擊德國的第二戰場,1942年5月6日,斯大林派莫洛托夫就第二戰場開辟問題分別同丘吉爾和羅斯福談判,英美答應在1942年開辟第二戰場。但卻以種種理由一再拖延。1943年11月,蘇美英三國首腦在伊朗的德黑蘭舉行第一次首腦會晤,經過激烈的爭論,會議最後確定英美軍隊應於1944年5月發動“霸王計劃”,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法國西海岸強行登陸,開辟歐洲第二戰場,和東線蘇軍配合夾擊德國。1944年元月,艾森豪威爾以美國四星將軍、盟軍最高統帥的身份來到倫敦,負責準備和指揮這場他稱之為“十字軍東征”的霸王戰役。